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授将研究生踢进物欲之海

(2011-04-06 17:01:47)
标签:

教育

4月4日,北师大教授董藩发微博称: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是我对研究生的要求。培养其财富意识是我工作内容之一,当然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自己富了意味着创造了很多GDP、税收、就业岗位,社会贡献大,也帮助了低收入者,并避免自己、家属及亲属成为社会负担。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

教授之微博,淋漓尽致地反映了他对自己学生尽快成为富翁、出人头地的焦渴心理,其情之切,其言之厉,其思想之偏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我们这个时代,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研究生以自己的聪慧头脑、专业知识和奋斗精神,施展才华,追求物质财富,并无不妥之处。但是,作为大学教授唯财富论,以物质财富的多寡,衡量人生价值,以追求物质财富,为人生的终极意义,极力向他的学生灌输拜金思想,并偏执地告诫他的学生:当你40岁时,没有4千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学生!这就把他的学生踢进了物欲的海洋,也促使我们对大学的功能和目的、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刨根问底,想讨个公正的说法。

毋庸讳言,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些大学以市场为导向,极力培养学生的财富意识,传授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而忽视以理性思维、情感体验、道德实践为主要内涵的精神能力的培育,注重工具理性,忽略价值理性,使学生觉得应用很重要、外在的东西很重要、名利很重要,甚至比一个人的心灵、人格、修养、道德、责任还重要,满脑子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图景和财富为王的思想,过分功利化的教育倾向,难免培养出自私而浮躁的灵魂。

古罗马时期思想家西塞罗认为,教育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具有某些专门技能的人,教育的崇高目标,应当是培养使其他德行相形见绌的真正的至善人格的人。1828年耶鲁大学在其发表的报告中提出:大学的目的在于提供心灵的训练和教养,充实具有知识的心灵。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发表演说时,也开宗明义地宣告:请以三事为诸君告,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友。显然,三事实为一事,就是育人。

大学教育的功能可概括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是体,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翼。人本教育,就是要以人的行为养成、道德认知、情感体验、理想信念、心灵攀登和全面发展为本,着力把学生培养成有个人修养、有社会担当、有人文情怀、有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有全球视野的人。

事实上,研究生也不一定就比低学历者获得巨额的物质财富的成功率高多少,因为创造和获得财富需要有商业头脑、社会历练、实践经验、人情练达、创新精神、管理才华和把握机遇的能力,而这些无法复制,书上得来终觉浅,但研究生更容易使生活有品位,使人生趋向丰盈圆融。这可能是人生的真谛吧。按照教授设定的研究生的人生路径和目标,当研究生40岁时,要达到4千万的身价,几乎只有经商这条路,即使是这样也很难实现教授的期望。其他路径有点希望的话,就是做贪官、成坑绷拐骗之徒,但教授有言在先,前提是合理合法致富,因此,此路不通。老师的责任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学生的脑袋里,能不能把别人的钱装进学生自己的口袋,老师是无能为力的。人各有志,有人长于精神而拙于物质,有人粪土天下万户侯而自甘清贫为民计,何必让自己的学生都挤进一条狭窄而憋屈胡同?成功而有意义的人生,并非是获得个人那些多得只是账面概念的物质财富。

即使单纯从物质层面而言,为财富而财富的教育理念,也是极大的误会甚至荒谬。一些发达国家的富强和个人财富的高积累,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建立在通识教育的根基之上的。有人称,通识教育是心灵的攀登,它注重心灵的洁净、人格的强健、责任的担当、功利的超拔、精神的充实,使其成为一切价值的基元。哈佛、芝加哥等世界著名学府无不是通识教育的楷模。大学是理想的存在,是道德的高地,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是“诗意的栖息地”;大学教育是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育。我们之所以需要这样的大学和大学教育,正如亚当·斯密所言,最为商业化的社会也是最讲道德的社会。更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在于: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没有比培养人更重要的使命。假如大学都不能承载这一使命,我看不出社会上还有哪些机构能堪此任。假如我们葬送了人文教育的薪火相传,一切将覆水难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