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科学巨擘的人生阴影
(2011-03-23 17:11:31)
标签:
文化 |
历史上的文化科技巨擘,或因其才华横溢,或因其技艺超群,或因其居功甚伟,被载入正史,展现给后人的大多是阳光辉煌的一面,其灰色甚至阴暗的一面鲜为人知。其实,巨擘也是人,受个人修养和时代环境所限,不可能中规中矩,独善一生。有些巨擘的瑕疵为人所理解或谅解,而有些巨擘人品极差内心卑鄙就为人所不容了,虽然其在立功立言方面仍不失为流芳千古。
沈括卖友求荣
沈括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在以立功、立德、立言为“三不朽”的传统中国,产生伟大科学家很难。不过宋代却出现了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他是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医学家、天文学家,还是水利专家、兵器专家、军事家,写下了科学经典《梦溪笔谈》。他就是现代人熟知的沈括。然而,在诸多伟大称誉之外,沈括还是一个检举揭发的“高手”,非常“小人”地干过文字狱的勾当。沈括的理性求实精神,到了政治生活中却消失了。他政治嗅觉异常灵敏,善于在别人的诗文中嗅出异味,捕风捉影,“上纲上线”。沈括检举揭发的对象,是中国文学的巅峰人物——苏轼。南宋初王铚《元祐补录》记载了沈括的这一丑事。
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道:“又如——我真不想写出这个名字,但再一想又没有讳避的理由,还是写出来吧:沈括。这位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不小地位的著名科学家也因忌妒而陷害过苏东坡,用的手法仍然是检举揭发苏东坡诗中有讥讽政府的倾向。如果他与苏东坡是政敌,那倒也罢了,问题是他们曾是好朋友,他所检举揭发的诗句,正是苏东坡与他分别时手录近作送给他留作纪念的。这实在太不是味道了。历史学家们分析,这大概与皇帝在沈括面前说过苏东坡的好话有关,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东坡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另一种可能是他深知王安石与苏东坡政见不同,他投注投到了王安石一边。但王安石毕竟也是一个讲究人品的文化大师,重视过沈括,但最终却得出这是一个不可亲近的小人的结论。当然,在人格人品上的不可亲近,并不影响我们对沈括科学成就的肯定。”虽然乌台诗案的小人不只沈括一人,但他却是出卖朋友的唯一一个。苏氏一门三十九人因此案受牵,在狱中苏东坡甚至写下了绝命诗,后来所幸皇帝老子爱材,王安石也求情,才被贬去了黄州。如果苏轼就此命绝,何来气势恢宏的《赤壁赋》等千古名篇。
蔡伦助纣为虐
蔡伦一生为官46年,一度官尊九卿,地位显赫。在主管尚方期间,经常亲临现场做技术调查,极富创新精神,对发展当时的金属冶炼及加工、机械制造工艺等方面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被称为东汉时期的科学家,但他的最大贡献主要还在造纸方面。中国造纸技术起始于西汉,在东汉时期进行改进推广,蔡伦是这个历史阶段促进造纸术发展的核心人物,被称为技术革新者、组织者、倡导者和推广者,其历史地位应予肯定。蔡伦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古代科学家。《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一书的作者——美国麦克哈特,将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列在排行榜的第七位,远远排在15世纪发明印刷机的德国人古腾堡之前。
然而,蔡伦却是一个卑鄙的小人。据史书记载 :“伦初受窦后讽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崩,安帝始亲万机,敕使自致廷尉。伦耻受辱,乃沐浴整衣冠,饮药而死。国除。”
东汉第三任皇帝汉章帝的皇后窦章德因为没有子嗣,所以非常嫉恨生有一子的宋敬隐贵人,于是想尽办法陷害宋氏姐妹(其姐姐也为贵人)。窦皇后是东汉王朝初建时宰相窦融的曾孙女,母亲是公主,其家世显赫,亲戚朋友都是高官。在这种情况下,窦皇后想要随便抓点把柄整垮宋氏姐妹简直易如反掌,这场斗争,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如何落幕。
说来也巧,宋敬隐偶尔生病,病中馋嘴想吃“生菟”。生菟,俗称菟丝子,是一种植物,中国医药常用的一种营养药剂。宋敬隐给母亲写了一封信希望送些生菟到皇宫,这封信被窦家的眼线截获,竟成了百口莫辨、犯罪确凿的证据。窦皇后假装大吃一惊,再假装痛心疾首,在皇帝面前说宋敬隐要生菟是为了巫蛊,诅咒当朝皇帝早死,好让自己的儿子登极,自己当皇太后。之后,就开始了对这件事情的深入调查。可怜的宋氏姐妹,双双被押送到宫廷法庭,由担任宫廷侍卫的宦官蔡伦当主审法官。他也是窦家的走狗,下令对宋氏姐妹进行严刑拷打。最后姐妹受不了酷刑,对“罪行”“供认不讳”。蔡伦还建议皇帝把她们绞死。姐妹在狱中悲愤交集,买通看守,双双服毒自杀。害人必害己。宋贵人的孙子刘祜当了皇帝,追查祖母一案,命蔡伦自至廷尉,蔡伦身心受辱,沐浴饮药而死。
对于这段黑暗的宫廷事件,杂文家柏杨先生很气愤:“这位蔡伦,就是历史上所称发明纸的蔡伦。呜呼,中国人宁可永不用纸,也不要有这种丧尽天良被阉割过的酷吏。而他竟发明了纸,是在是对人类文明的一项嘲讽。”
李白四处跑官
盛唐诗潮波澜壮阔,气象万千。而其中最引人瞩目、动人心弦的,是李白的创作。李白的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为“三绝”。李白出生于唐盛时期,当时诗名远播,诗歌已唱响于天下,在以文取仕的盛唐,李白以其卓越的文化品质,完全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应试作官。没人能窥视到李白的内心世界,李白却终生游历华夏,按照“潜规则”四处跑官。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大约三十岁时,李白拿着老婆家的介绍信到长安找关系开始跑官。这时的李白心气很高,一般的官不放在眼中。史料的记载是花了三十万金。这钱都花在请接近于皇室的公卿们吃饭喝酒,向他们展示自已的诗作与抱负。他自已也说“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这些所谓的卿相,喝完酒后,抹抹嘴巴,“王公大人,许与气义”,也就是夸李白有志气。但实际上,却并没有人在这场花钱跑官活动中真正帮过他。钱花得差不多了,成绩也还是有的,所谓铁杆磨成针,李白在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妹妹)别馆附近,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厚着脸皮结识了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与李白还算是有一点共同语言,讨论一点诗作,探讨一下道教,但最终也没有什么实际结果。在长安跑官的这几年对李白产生了第一轮打击。李白一直是有一个宰相梦的。“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十几岁开始就有宰相梦想了。正式娶了两个妻子,都是前宰相背景,也不能说是巧合。他到长安来,不是寻小官,而正是期望通过各个卿相的引见能有接近皇帝的机会,从而能成就他经天纬地的宰相梦想。可惜,钱花完了。梦也做完了。深受打击的李白该回家了。回到湖北安陆老家的李白,一无所有,觉得在长安“白居不易”(白居易也到长安求官,被当时的名人取笑的经典言论。),还是在安陆附近弄个小官先将就着。于是在733年写了一篇著名的《与韩荆州书》,也就是向当时的荆州的第一把手韩朝宗讨官,韩朝宗时任都督,也负责安陆。李白的跑官之路远未结束。写完这封信如泥牛入海后,李白又到全国各地流浪去了,历史记载,李白每到一处,都会结识当地的达官显贵,努力与他们认识亲近。 这样跑官的时间一晃又过去了十年。从向韩荆州求官的733年到743年,这十年间,李白写了无数的好诗,被很多人传唱,同时“千金散尽还复来”,也总算结交了几个酒肉朋友。743年,李白时来运转,外有道士吴筠的推荐,内有玄宗妹妹玉真公主的配合,玄宗有点动心了,为了夸耀唐玄宗不会遣漏一个人才的功绩,李白终于被皇帝召见了!众所周知,李白这次得到了一个虚职,供奉翰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李白对儒学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臣为君纲,妻为夫纲等等,这一套儒家套路完全不放在眼里。所以说李白有些无法无天,对于一个供奉翰林,即使别的大臣对他热情,他也不应该忘了自已是谁,而竟然要杨贵妃磨墨,要高力士脱靴。说到杨贵妃磨墨,要多说几句。在那个朝代,男人写诗,要女人磨墨,这本身就有些暧昧的意味。所谓红袖添香正是说女人为男人磨墨的,有点象现在男人付帐时让女人去拿钱包一样,这样的场景,当然刺激了玄宗,也为后来玄宗将李白扫地出门埋下了伏笔。李白当官的梦想,终于在746年嘎然而止。唐玄宗看清了李白的本质,不过是会写几首诗,发几句牢骚,于是在宫中呆了三年之后,没看出李白的治国之才,倒是把宫中搞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一怒之下,发点下岗工资就把李白给扫地出门了。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出长安。他的一个儿子永王李磷乘机在江南招兵买马,准备将来争天下。永王听说大才子李白在庐山附近闲逛,决定请他出山。李白听到这个消息,大喜过望,当宰相的前景一直在眼前晃来晃去。他自比诸葛亮要三顾茅庐,他自比姜尚愿者上钩,这次当宰相的机会终于等来了。 只可惜,没多久永王李磷就被肃宗镇压了。李白为当官而站错了队,也要处死。这之中,宗夫人不计较李白的态度,发动全家力量进行营救总动员。加上杜甫的求情,总算被开恩弄了流放夜郎。李白被大赦后,病死,时年6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