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十三陵水库

标签:
十三陵水库蟒山国家森林公园明朝 |
继前年夏天第一次去十三陵水库之后,2016年12月9日再次光顾,感受一下冬夏风景的不同,而绝非冬泳。
这天上午,阳光明媚,微风徐徐,与“大雪”刚过,“数九”将至有点“离谱”,当经过一个小时行程,车子停在蟒山公园门口时,热得有些出汗,且一路没开暖风。
站在路边望去,眼前呈现的不仅是一“大汪”湛蓝的“酷水”,还有“刀子”般的寒风。拨开荆棘,走下山岗,来到水边,几分钟的拍摄,手就被冬的有些疼痛。与夏天相比,除了温度反差之大外,最大的不同就是寂静,除了啪啪的水岸撞击声和风声,远近高低“四大皆空”。
夏天图纳凉,这次要小游一番,打算围着水库上游的“U”字形转一圈。
水库上游,滩涂开阔,来到一处由数家不同业主,“圈地”而建的“农家大院”,毗邻还有一个滑翔飞行基地,占地面积约有几十个足球场之大。尽管属于“候鸟生意”,家家闭户,空无一人,但通过里面的设施,尤其是池塘边上无数粗大的杏树、桃树,与周围高大的杨树柳树,还有一步之隔的水库相呼应,可以想见,春暖花开和酷暑难耐的盛夏,这里该是多么的美丽繁华。
前行几百米,突然发现很多人在水边传唱,旁边还有两辆卡车,下意识判断哪家传媒公司在制作节目。驻足静听,一首悦耳的“佛教歌曲”传来,再借助镜头望去,他们是在举行大型“放生”活动。
寒冷季节,爱心升温;趁着冰封大地来临之前,让无数的小生命畅游生长。
继续前行,经过几公里,绕到了水库对面。这是一大片上游湿地,在库容大量减少情况下,浮出了很多水塘沙滩,经过几百米的曲折跋涉,周围的居民可在这里垂钓、游玩。尤其是那些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背着、领着自己的孩子,像是“过雪山草地”一样,来到这片“乐园”无比开心。
想必,他们经常光顾“乐园”,甚至小孩都知道那条小道通“华山”,我就是他们后边的悄悄的“随行者”。
湿地周围,沉积着厚厚的泥沙,大多泥土呈沥青黑;大片不规则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似乎在炫耀自己的生命力多么顽强;水塘边的一排排枯木,已绝无“逢春”可能,如同走进沙漠胡杨林般的感觉,只是它们不是老去,而是被水长年浸泡“年少夭折”。
它们用“年轻”的生命,也记录了一段共和国的历史,几十万人一百多天,全靠人抬肩扛,修建了一座库容几亿立方米的水库,在今天看来真乃一个神话。
大概正是这种“神话”,六十年代的小学课本,一篇《毛主席在十三陵水库》,让国人家喻户晓。十三陵水库,不仅属于昌平和北京,而更大程度上作为一种时代精神符号,让人们追忆。
有山有水,就是好风景,哪怕在冬天这个荒芜的季节里;更何况还有难得的清静与悠哉。
另:就在文章刚刚发出,远在千里之外的一位老前辈看到微信留评:“很美!修水库是我在那里劳动了10天,周总理带队,中直机关干部义务劳动,转眼快60年了,遗憾的是以后再没去过。 ”这大概对所写到的“时代精神符号”,是一种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