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应该成为“爱劳动人民教育基地”

标签:
紫禁城故宫明朝清朝北京 |
分类: 时事杂谈 |
2015年12月30日,蓝天再次眷顾被雾霾笼罩多日的京城。
上午不到九点,我来到了故宫,也是二十多年之后,再次迈进中国王朝的最后一座殿堂。
在我心中,故宫自然有着无可替代的大美,美在神圣,美在气派,美在宏伟,美在奢华,美在威严,美在轩昂。
当在镜头中寻找这种美的时候,心情是兴奋的,脚步是轻松的,感觉是美好的。但要坐下来写点感受的时候,忽然又觉得心里发堵,两腿沉重,感到纠结。
故宫,无论从量化数字规模,还是设计建筑艺术,无论是天地阴阳合一匹配,还是承载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价值,都代表了世界中古时期的最高水平。但如果时间能倒退600年,再假如让黎民百姓投票是否建故宫(紫禁城)的话,俺是绝对投反对票的。
从朱棣皇帝的永乐4年,即1406年下令开始修建到1420年基本竣工,历时14年,上阵民工100余万,耗子银两无任何记载可查,一定是个庞大的天文数字。按照当时国内人口5000万、平均每家5口人计算,每10家就要出一个民工。问题是这不像挖大运河后来可以运输和灌溉产生经济效益,而所仅仅产生的封建皇权统治“效益”又为国民套上一层奴役枷锁。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本来中国当时的经济、军事、综合国力都排世界第一,开始逐渐萧条走下坡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华夏强国开始没落。内乱、平叛、暴动、革命、反革命不断,埋下了“病种”,以致后来慢慢成为我们永远不能承认的“东亚病夫”。
当然,不能说建造故宫是因,如不建造故宫一样奴役压榨百姓血汗,把大把大把的银子洒在其他享乐奢华项目上。普天之下皆是王土,四海之内皆是王臣,决定了封建王朝的命运。
对于故宫建筑艺术的权威评价,几乎都有这么一句话,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对此不敢苟同,问题在于劳动14年的100多万人民,他们自愿吗,他们满意吗,他们能为创造出这样的“结晶”感到幸福吗?当然这是劳动人民干的,肯定没有一个”皇二代“拉车搬石头,那些无数饿死、冻死、累死的劳动人民,能有人操心把尸首运回家乡就算皇恩浩荡了。
对于故宫建筑艺术的肯定,为了体现劳动人民的伟大,可以这样表述:是统治者无情剥削劳动人民脑力和体力的结晶!
这样,每当走进故宫,看到朱墙黄瓦光辉夺目,雕梁画栋美轮美奂,檐牙高啄错落有致,一景一兽栩栩如生的建筑艺术,在为劳动人民神奇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叹为观之,肃然起敬他们伟大的时候,也别忘了哪一个皇上也不是“真龙天子”,龙袍之内依旧肉体凡胎。什么皇家尊严、王者风范、霸气十足的形容最好别再出现。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故宫博物院完全也应该挂牌,成为“爱劳动人民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