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王母阁

标签:
南池公园王母阁王母娘娘济宁 |
分类: 诗词人文 |
老济宁,历史上称作任城有八大景观:“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灌冢晴烟”、“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获麟晚渡”。
去的最多尤其这几个月拍照频繁的就是南池公园了,
而就专门为拍王母阁就一次,选择在今年十月一日国庆节一个特别晴朗的上午。
从摄影角度看,济宁新修建的王母还算得上“高大上”,至少声远楼有些逊色。自然,拍摄王母阁也仅仅从建筑艺术去观察欣赏,并非代表自己热衷王母娘娘文化,恰恰相反还有些排斥。
很多地方都有王母阁或者娘娘庙,这缘之古老的中华民族尤其是汉族民众的一种信仰,一种包含了对长生不老理念并投合了道教对长生的追求。
说起“王母文化”,不得不追溯到上古时代。王母娘娘,即西王母,是所有仙女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是护佑婚姻生儿育女和掌管灾疫刑罚的女神。直到东汉末年,道教兴起,把她纳入道教神话体系,逐渐演变为高贵的女神,并可和玉皇大帝相互配合,呼风唤雨。
当然,在古南池畔,还有一种文化一直可与“王母文化”分庭抗礼,那就是“李杜”文化;只是当年杜甫“割据”兖州,而李白“坐镇”任城(济宁)。“诗坛双子”一生仅见过两次面,其中一次就在任城而且是南池,他们会面的见证人则是当时的任城许主簿,杜甫还为此写下了《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人们还修建了杜甫、李白、贺知章“三公祠”。
就在前些年重修南池公园,两种文化发生了碰撞,有专家学者建议提高“三公祠”规格,以彰显现科学代文化气息;也有专家提议不宜缩小王母阁建筑规模而且还要扩大,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其实,桥归桥,路归路。这两种文化从来也不对立,李杜以及他们的后代,说不好也很信奉王母娘娘;而王母娘娘信仰者尤其是文化人,闹不好也很崇拜诗仙和诗圣,只是两者的“粉丝”人群不同。
而今的南池公园,俨然还是“王母娘娘”的“天下”,无论大人孩子,知道不知道王母娘娘的“来龙去脉”,一走进公园都会被王母阁那颇有气势的建筑所吸引,围绕着它转来转去,爬上爬下。而一湖之隔那边的“三公祠”门前,却显得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难以想象,如果把王母阁和“三公祠”的建筑规模翻个个,人们将会以什么样的心态和兴趣游览呢?
诗人归诗人,哪怕李杜,属于“阳春白雪”文化范畴;神仙归神仙,哪怕虚拟,顺应普罗大众心理。喜欢什么,各自选择,更应该提倡“自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