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鸟悲欢启人心
虎皮鹦鹉概况
鸟“妈妈”(文称“贤”)无声无息地走了;
鸟“爸爸”(文称“德”)依然彷徨不娶;
鸟“后妈”(文称“笃”)情感不和自当“外人”;
鸟“女儿”(1)(文称“孝”)喜欢和照顾“爸爸”;
鸟“女儿”(2)(文称“顺”)残疾顽强自立。
“笃”,已经来到家里20多天了,但她和“德”一对雌雄,依然“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在一个笼子里总是相互站得远远的,如天敌一般。
“德”没了往日与“贤”的亲密无间,欢快自在,自鸣得意,却常常靠近另外一个笼子,中间隔着两层铁丝网,如同邻国的“三八线”,遥望着自己的骨肉儿女“孝”和“顺”,特别是和“顺”总在两个笼子角上朝夕厮守。
“贤”,在与疾病抗争了数天几个回合后,终于在去年12月份一天清晨,发现了她平静地躺在鸟笼一角。我下意识地感觉不好,轻轻地摇了摇笼子,她依然纹丝不动。
里面的其他三只,“德”、“孝”、“顺”,也没了昨天的欢快与鸣叫,不敢面对和相信这一情景,三双眼睛面面相觑,愕然和惊恐写满表情以致羽毛。特别是“孝”、“顺”两个“女儿”因其来世两个月左右,柔软未丰的羽毛更是瑟瑟发抖。
“贤”,本来就是个可怜孩子,不知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哪里去,去年8月的一天在客厅沙发后面发现了她,从未涉足养鸟的我,本着“人道”精神收留并精心呵护,高兴之余在博客上还写了一篇《小鸟高兴栖我家》。
之后时间不长,发现她下了个蛋,虽然已经破裂,但看上去如金丝小枣一样大小,为了让她有个真正的“家”,随后到鸟市为她挑选了一位“帅哥”“德”。他俩果然有缘分,在汽车的后坐上就叽叽喳喳地相互介绍自己。到家一个多月,便有了爱情的结晶,经过艰辛的努力和相互帮助,去年11月两只小“千金”问世,就是现在的“孝”和“顺”。
其实,“贤”的病情早有发觉,在孵化小鸟之前曾经拉肚子,羽毛缺少光泽,经过几次喂药后好转。但在小鸟孵出之后拉肚子的次数明显增多,几种药都用了似乎也难以挽回她的生命。她大概因太累了,带着养育了两个女儿的欣慰,也带着一个“流浪者”所特有的自尊,还带着对“德”和孩子的眷恋和牵挂,走完了她暂短的“鸟生”。
没有“贤”,就没有现在的这个“鸟家”。他们对“家”的故事令人感动,甚至远比人类更执着钟情,因此也曾经写过一篇《小鸟大爱羞煞人》。当然,世上林子的鸟多了,但并不晓得他们,更谈不上情感。我,只对所能认识、接触、了解的这几个小鸟依恋亲近,哪怕并不美丽甚至还有的是残疾。
成人之美,丧偶再娶。打算带“顺”到鸟市,也是她爸爸“德”的同一鸟主那里,换一个雌鸟作为“德”的“二房”。为什么选择“顺”而不是“孝”,是因为“孝”这几只鸟中唯一的一码黄色,其他都是绿黑黄相间颜色。
见到市场的鸟主,刚说出来意,人家便开口:“你这只小鸟腿有问题,不能换了”。我们同去的一家三人很愕然,仔细一看小鸟的一只腿确实残疾,走路艰难。直到这几天“孝”的腿又被一个铁丝缠住,才判断当时“顺”的一条腿也一定是为了挣脱铁丝而受的伤。原来这个笼子是从老家一养鸟人家带来的,有一铁丝缠绑固定鸟窝而松动所致。心不细才给小鸟带来了痛苦。
市场鸟主言之有理,只能不换而再买一只雌鸟,选来选去,就是现在的“笃”。
没想到,“笃”和“德”进入“洞房”的20多天的时间里,始终没有缘分,培养不出感情,俨然都感觉有其对方倒不如没有轻松快乐。再去换一只或者买一只雌鸟?后果如何难以预料,和人们谈恋爱一个道理,往往挑来挑去,第八个还不如第一个理想。
前两天,决定将“笃”和“孝”换一换,尽管这之前询问过专业养鸟者,同窝的雌雄不能在一起,一旦孵化新的生命将是“近亲结婚”的后果。但鸟爸爸“德”和女儿“孝”就是相互喜欢,我宁愿把他们这种喜欢看做纯洁的父女感情。
“父女”相见之后,欢天喜地,声调提高,羽毛频抖。“孝”干脆自己不进食,全靠“爸爸”嘴对嘴的喂。虽然两个笼子完全一样,也许这里是生养“孝”的地方,环境、气味、感觉,才是自己温暖的家;也许鸟爸爸只有能为孩子亲自梳理羽毛,觅食喂养,才有一家之长的责任感和满足感。也许在人类看来,不足50立方厘米的“廉租房”只能吃饭睡觉,却不知在他们那里有了温馨和温情便是最理想的家。
“顺”是比较可怜的,自知腿有残疾,便低调做鸟,除了借助自己嘴和另一只腿,去喝水觅食之外,基本就是呆在鸟窝顶部平板上。在“孝”和她相处的两个月左右时间里,只看到“顺”为她姐姐“孝”梳理羽毛、挠耳朵,用自己的“奉献”换取骨肉姐妹的好感,以在行动不便是渴望有个支撑。
而今,为了成全“德”“孝”,“顺”不得不面对“笃”的新的挑战和适应。尽管两个雌鸟比两个雄鸟在一起更容易和平相处,但“笃”来到“新家”后,一方面表示出强势,发现她用嘴啄“顺”的头顶,还好“顺”忍气吞声没有还击,“笃”也就没有得寸进尺,只是各占自己的领地,若“笃”看着这山比那山高,“顺”也会大气拱手相让。
另一方面,“笃”原来虽然厌恶“德”,可到了另一个“家”后,发现她“身在曹营心在汉”。又出现了原来“孝”的情况,经常站在靠近“德”的笼子一角,遥望“德”和“孝”的缠绵,似乎大有后悔的味道,当然更多是嫉妒的心理。距离产生美,失去了才知道珍贵,也许对于小鸟也是如此。
就虎皮鹦鹉配对问题,百度了好多知识。说是两只陌生鸟,不要一开始就放进一个笼子,分开两个笼子并紧挨着,让他们“隔窗”相望熟悉一段时间再合并,尤其是虎皮鹦鹉是鸟类中最挑剔的。现在想来很有道理,旧社会靠媒妁之言,一对男女从不谋面便拜堂结婚,尴尬局面可想而知,更何谈爱情基础。
因为“贤”的离去,原来一个好好的、美满的、和谐的家庭,虽然还没有“政变夺权”趋于“你死我活”的局面,但却有纲常混乱、争风吃醋之势。现在同样还是四只鸟,因一只鸟的不同和调整,带来了全局性的复杂问题。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德、贤、笃、孝、顺”都有过:“德”,为一家之长曾经自豪,而今却不得不面对道德的考量和选择;“贤”,本来的遗弃孤儿,有了可爱的家并繁育后代,而不得不面对拖垮身体的命运;“笃”,本来生活在鸟主的大家庭里无忧无虑,可像摇奖般地选妃入宫,“皇帝”不待见,丫鬟给脸看;“孝”,女大当婚,不但没有招到“驸马”,还大有恋父情节,不难不落下个“另类”异徒;“顺”,除了那点伤病外,是最幸福的一个,假如天生就一条腿,那将会更幸福,因为减少了受伤的体验。
鸟,本来属于天空;最理想的家和家庭,要有他们自己选择。哪怕是物竞天择,一夜之间虎皮鹦鹉全都毁灭是自然规律。当人类为了自己的欲望和快乐满足,生生把他们关进笼子,哪怕愿望最好也不能理解和满足他们的需求。作为全人类家中笼子里的鸟,都是自悲壮的猎捕开始,以更悲壮的分离或死亡结束。
我真想把这四只鸟从阳台上放飞,让他们的名字“德、贤、笃、孝、顺”广告天下。可他们又能飞到哪里?据说尤其虎皮鹦鹉嘴的结构所致,很难在平地上觅食,树上哪还有他们能吃的果子,放飞之日既是亡日,还不如维持现状这样养着。
因为,生命和健康永远至高无上。理解分担他们的喜怒哀乐,就是尊重其生命的具体实践和行动。
张雨生曾经写过的《虎皮鹦鹉之死》,之所以耐读,其原因也是这种纠结和矛盾的心情所致。
2013.2.23草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