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酒——要说爱你不容易

(2012-03-21 21:48:59)
标签:

酒文化

劝酒

酒场

酒精

感情

分类: 时事杂谈

              酒——要说爱你不容易

 

    最近,没怎么上来看望朋友,享受大家的“精神快餐”,更没有“更新”回谢各位。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忙于公务,疲于应付;实话实说是:酒火攻心,脑袋沉重。或许很多朋友说我是个“酒鬼”,或许关心我“今后应该注意”。在此,抱拳谢谢了!

    其实,我天生骨子里非常讨厌“酒场”,不知道为了摆脱那些“闲酒”撒过多少次“谎”;但我内心深处又特别喜欢真诚、温馨、知己的朋友在一起小酌。酒,本身没有任何对与错,喝酒的感觉好不好,关键在怎么喝或者与什么样的对象喝。在这样的前提一定的情况下,喝酒与酒后的状态感觉如何,便完全取决于“自控”能力了。

    首先承认,我的性格是豪爽的、心是太软的,也就是经不住别人的“两劝”的,所以我对于能参加能不参加的“酒场”便是“一逃了之”。年轻的时候,时常有无奈的喝多,每每回到家里,便强打精神,故作镇静,装出没喝多少的样子,一来免得夫人担心;二来怕挨数落:“见了酒这么亲呀,又喝这么多,不喝谁能捏着鼻子灌?”无言辩解,下次为戒。

    记得有一年,夫人回老家与老同学相聚,喝的不少,虽表情语言可爱至极,但也被酒精折腾的痛苦难耐。待到第二天我便很认真地说道:“你们同学聚会高兴是肯定的,喝这么些酒是谁捏着你的鼻子灌的呀”。这可不是编的,只是我套用了别人的一个真实故事。90年代初,我有一位老同事,为人有口皆碑,行政颇有佳绩,就是因为每天“酒不离口”,多招妻子的严管指责。结果一次他把妻子带上到另一个县的“酒肉朋友”家里做客,自己声明身体不好滴酒不沾,可以让妻子代之少酌,结果喝的没能返回。后来,他便对妻子说了上面那句话。这个真实的故事,足以说明上了酒场身不由己的现实状况。

    我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众多。地无分南北,人无分男女,族无分汉满蒙回藏,饮酒之风,历经数干年而不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和口腹之乐,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的代表。酒,可饮,可品,大到可为之抒之豪情,酒壮熊人胆决胜于千里之外,小至提神补气,疏通血脉,有利健康。酒之史事自古有之,自杜康酿酒至今几千余年,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把酒叙情,醉酒当歌,写出无数绝句佳作。

    酒,又是变化多端的精灵,时而炽热似火,冷酷像冰;时而缠绵如梦萦,狠毒似恶魔;时而叫人超脱旷达又放荡无常;时而让人忘却世间的痛苦忧愁烦恼,又让人肆行无忌,勇敢地沉沦到深渊的最底处。这种矛盾的一对统一体,便形成了让人恨爱交加的“酒文化”。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在历史长河中,成为人们追求自由、忘却生死利禄酒精神的精髓。

  “酒文化”的魅力,多是来自劝酒文化。一般的说,一个人一旦入座酒桌,便带上了虚假的面具,也都犯了同一个心理学大忌:自己的想法就是对方的想法。劝酒的人就算不想喝,但认为只有劝酒才能“述说”自己的真情;被劝酒的人不想喝,但觉得只有喝了才不辜负对方;在同酒桌上更是有上下级领导、年龄长晚、资历深浅差异,级别低的要主动敬领导,否则将是对领导不恭;被敬酒的领导也要喝,不然会远离群众……领导要“慰问”一下下级,他可以沾一沾,但当“兵”的可要领情谢安“一口干”,于是,这种违心的劝酒在一幕接着一幕的上演。前年我到黄山一个二炮部队,战士都喝得倒下了,说是这叫“执行命令”不走样。难道这样的“不走样”真的能战胜敌人吗?

    要承认,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身边人,借酒讲出了多少没酒讲不出来的话,多年的好友,借酒说出致诚的话语;多年的冤家,借酒泯去多怨恩愁。酒作为一种交际媒介,在朋友相聚、迎宾送客确实有有它的独到作用。前提是“度”。尼采认为,酒神精神喻示着情绪的发泄,是抛弃传统束缚回归原始状态的生存体验。细想想,男人的世界有了酒,也许会给人一种狂野,放纵甚至于粗俗的感觉,可是男人的世界若没了酒,仿佛缺少阳刚与豪爽,也少了点成熟与世故。当然,那种整天拿着酒瓶当水喝的,充其量只能叫颓废的酒鬼,绝不是喝酒的男人!
  行笔至此,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热闹场面;耳畔似乎充盈着一阵阵杯盏叮当、猜拳行令的奇特交响乐;我的头脑似乎也有点醺醺然,似乎是不胜酒力,不饮自醉了。我想,在我们华夏大地上,从春秋时代的“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到魏晋时代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到盛唐时期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到民国时期的“美酒加咖啡,一杯又一杯”,再到欣欣向荣年代的“美酒飘香歌声飞”……这博大精深的酒文化,怎不令人深深感慨,深深陶醉。
  物换星移,岁月不居。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当劝酒不再成为一种“吝啬”的礼节;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当劝酒“勉为其难”成为不雅的标准,我们的民族才可以说成熟自立了。并非危言耸听,因为:酒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