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落下帷幕,会议中心议题就是研究和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想必在举国上下又会掀起学习文化、研究文化、讨论文化的新热潮。看过新闻后,忽然,让我想到了文化的重要性,脑海里一遍一遍地“刷新”我们的文化;同时,也在“刷新”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特别是几个发达国家的文化。有一个现实而不可回避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一个经济强国必定要有一个文化强国相匹配吗;反过来,一个文化强国的背后是否就会有一个经济强国的到来?
其实,这样的大问题根本不是我这样小老百姓考虑的,但文化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不想也得想。当然,作为普通民众,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还是那些“人情道往”的礼仪文化,为了生计的“打点文化”,迎来送往的“酒场文化”和官运亨通、生意兴隆的“仕途文化”、“发财文化”等等。当然,这些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小小组成部分,甚至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能桌下私议不能冠冕堂皇。
领导者关心大文化,小人物关心“小文化”,两者一结合也就成了“美声”和“通俗”唱法合一了。不论大文化还是“小文化”,我们国家和民族一定需要创建新文化、新文明,因为没有创新就等于坐以待毙;老文化、老文明也解决不了中国的老问题、新矛盾。传统文化中有可继承的精华但不能复古;传统社会主义有很多可借鉴的东西但不能回头;经济已经全球一体化,其文化也难以分清你国我地。
国情决定中国必须创建新文化、新文明,这不是好大喜功、标新立异,说到家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种理智的探索。当今的中国有新儒家,新法家,新道法家,新墨家,新马列主义......这是一件好事,百家争呜,解放思想,是创造新文化、新文明的前提。但是,对国家、对社会来说,又必须有共同认同的文化主张,建立在共识基础上的主流价值观。
我们在改革问题上产生的分歧与迷茫,就是由于缺乏共识。每一种文化主张都有理由。将各种流派中的合理内核提炼出来,进行整合是重建中国文化所必须的。问题是怎么提炼、如何整合,这就必须讨论、制定标准。没有共同认同的标准,就是吵一万年也形成不了共识。本人不擅长研究文化,但从直觉上认为再发杨继承和创新探索文化上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普世性”。所谓“普世性”就是符合普遍、共同、完整的人性。彻底摈弃以阶级性反对人性,实行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不受法律约束的专政,找任何理由把一个人划入敌对阶级的专制文化。让人类社会存在普世价值观,并使这种价值观超越党派、超越阶级、超越民族、超越国界,成为新的普世价值观。这样,中华民族技能自然地接受别人,别人也会接受我们。直到最后“别人”会惊讶发现:中华民族竟然如此强大。
二是继承性。爱自我、爱他人、爱大家,这种新价值观是人类历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继承。我国传统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仁爱”;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观是“爱我”。两者根本不矛盾,一个提倡爱父母、爱长辈、爱国家;一个强调自由、民主、平等、人权。我们的祖宗在“仁爱”的同时一直追求着自由和平等;西方人也在“爱我”中深深地爱着他们的国家甚至爱得更强烈。关键是要不要结合和敢不敢结合的问题。
三是实践性。所有的文化主张,都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自我,爱他人,爱大家,在人类历史上都分别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都暴露了它的片面性。今天应该把这三者整合在一起,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理念。做到了的个人就会幸福人生;做到了的家庭,就会是幸福家庭;做到了的国家就会是幸福国家。我们的思想流派如果真的自信自己的主张,那就去实践一下,试验一下。千万不要讲起概念来头头是道,搬起经典来古今中外,批起时弊来势如破竹,骂起别人来狗血喷头,就不问问自身、联系一下实际,你自己能做到吗?听了你的话人家能去做吗?离开实践,怎么说都行。爱说一厢情愿、不顾实际空话的毛病,中国的文化人应该带头改掉。
四是现实性。思想文化的特性是预测未来、指导将来。主张是最好、最理想的。问题是切忌浪漫型、空想型。眼下的中国怎么做,看得见的未来怎么做,这是中国思想界更需要研究的,这就要考虑操作性、可行性,也即现实性。苏联的解体、中国的改革,证明了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但并不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失败。就我们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和速度看,也证明了这一点。但证明归正明,甚至西方也羡慕,我们的根本毛病在哪里一定要清楚。
五是平民性。历史上有所谓贵族文化与平民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学术文化与通俗文化之分,创建中国新文化自然需要各类文化的共同努力。但是,当今的思想界过分偏爱贵族文化、精英文化、学术文化,忽视平民文化、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是致命的。写文章,是给行内人士看的,渊博的知识典故,深奥的逻辑推演,费解的学术概念,反正让大众看不懂;愿意在象牙塔里钻研学问,是值得鼓励和赞赏的,但我们思想界迫切需要有人将文化通俗化、平民化,介绍给大众,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于丹的《论语心得》被称为“心灵鸡汤”,而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是儒学民平化的成功尝试,然而遭到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和反对。通俗地表达,让民众听得懂,只是平民化的第一步。让民众真正理解,化为行为规范,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化。
六是创新性。要解决中国的老问题、新矛盾,各种文化主张只是继承过去、重复他人是不行,必须创新。兼容他人、寻求共识是一种创新。创新的途径有很多,当然也有真创新和伪创新之分,但最重要的创新,就是承认事实、尊重实际。我国的改革开放,就是承认个人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权利,成为发展经济的动力,建立市场经济制度的前提。尊重个人的选择、尊重个人的权利,理应成为我国的一条基本思想原则。号召为人民服务,也要对每一个人负责呢;弘扬集体主义,也要承认个人利益。马克思一直把追求人的自由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社会主义有什么理由排斥、反对自由主义呢。自由主义的爱自我、儒学传统的爱他人、社会主义的爱大家,互相补充、互相融合,构成一种新的价值观,就是创建新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