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一中的关帝庙规模宏大,但现在仅存座东朝西的两排殿宇,即前殿和后殿。前殿保存的比后殿好,上半部分还能够看到青砖,底部分用水泥抹面修葺了。门窗都不是原物,也不是古代作法,而是现代木门窗的造型。北侧山墙上挂着“天艺书画苑”的牌子。

前殿的后面是一间抱厦。

抱厦上面有精美的彩绘,中间是山水画,

两侧是故事画,一幅应该是“东郭先生和狼”,另一幅“疑邻盗斧”。


我不知道在关帝庙画这两幅画是什么意思。抱厦两侧柱子下面的石鼓雕刻精美,使抱厦增色不少。

这两个石鼓还有一段传说故事呢?据说修建关帝庙的人是昌平马池口一位姓兰的乡绅。木工在锯前殿明柱时给锯短了,不知怎么办,后来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给他们指点:把后面的两根明柱换前面去,短的柱子下面加石鼓垫高,就成了。工人恍然大悟,老头腾云耳去,原来是祖师爷鲁班指点。
前殿和后殿之间立着昌平文物保护的石碑


和一块古石碑,上面记录了后来修缮庙宇时捐献银两的人名。

后殿前面的螭首石碑,上面记录了修缮庙宇时捐赠银两的人名。

石碑底座东西两侧雕的是二龙戏珠,
南侧雕的是一只老虎,

北侧雕的是两只鹿。

旁边还散落着两个石碑底座,碑不见了,座还在,向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石碑的后面就是后殿,门窗也改动,不是古代的做法。

后殿由前后两部分连在一起组成,建筑上俗称“勾连搭”。

从外墙上面可以看出用水泥抹了面,再拉槽出砖砌的图形,上面的颜色偏白,下面偏黑。正面的彩绘图案也是不错的。

后殿的后面也就是东面,正中有一小门,上面有一块木匾,上书“学海扬波”,两侧绿影婆娑,也是别有一番韵味。


新中国成立后,昌平县立中学校于1951年12月1日在昌平关帝庙建立。后来几经发展和变更校名,于1970年始叫昌平一中至今。

屋脊上的垂脊兽和蹲脊兽守望、感叹着历史的沧桑巨变,

当年虔诚的香客与信徒,如今成了莘莘学子和老师。当年香火鼎盛的关帝庙如今成了教书育人的重点中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