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区兴寿镇肖村关帝庙修建于清代,具体年代不详。

该关帝庙位于肖村187号。
解放后曾经被当做小学校和大队部,后来陆续迁出之后,就荒废在这里,现在保存有正门,正殿,两侧耳房,东、西佩殿和旗杆底座。2012年3月被昌平区人民政府列为保护单位。

正门修建的十分讲究,于前几年维修了。

该门楼形式在古建上被叫做鞍子脊,样子像骑马的马鞍子,故此得名。门楼上面两侧有垂脊兽和走兽。可惜木质红门已经不是当年的原物了。

门两侧的砖腿子底半部分可以看到戳窗盖板石的形式,是一横一竖两块条石,中间用石榫连接,很是讲究。

门楼底下的基石是一整块大青石,门槛是有别于很多地方的木门槛,为汉白玉大理石的。并且将两个门墩后半部分压住。

门墩石质精良,造型完美,雕刻刀法纯熟,门墩内侧图案是“鱼龙转化图”,鱼身子,龙头。


门框上边正中原来有砖雕“关帝庙”三个字,现在看不清了。

进门就是一个犀牛角式砖砌影壁,保存的比较完好。

影壁后面就是正殿三间北屋,如今已是破败不堪了。

屋顶的吞脊兽保存完好,

四个垂脊兽保存的也不错,东侧前方的一个掉在耳房上。西侧北部的垂脊兽嘴上还有铁钩,如同弯月,比较少见了。

屋内柁上面的彩绘也能依稀可见。

两侧山墙上部分有黑白水墨壁画,只是保存的不好,模糊了。


墙上有精美的彩绘壁画,很可惜,过去用大白灰对内墙进行了粉刷,将壁画给盖住了。通过裸露的墙皮,还可以看到精美的壁画。由于是关帝庙,应该画的是与关公有关的三国故事。


正殿东侧耳房,已经落架,还剩下几根大木头撑着。

西侧耳房,也是门窗皆无。

西屋也是风雨飘摇。

东屋也是保存的不好,但屋前面有一株上百年的老槐树依然枝繁叶茂。

院内东南角有一花岗岩石质旗杆底座。

从旗杆的洼槽处,拿出砖雕,也是很精美的。

如今的肖村关帝庙,门前还有一株古槐树,撑开大伞,老人们在此打牌,聊天。

肖村关帝庙目前是站在存亡的边缘,虽然被列入保护单位,但没有什么维修、保护措施。真希望早一日有关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维修,使之焕发新的生机,向后人们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小序:早就想写该关帝庙,但以前来过,都锁着门,2012年7月5日通过亲戚找到相关工作人员,才得以入内,比我想象的保存的要差,现在很多古迹都这样,如果有单位占用,会好一点,如果没有占用,任凭岁月侵蚀啊。前些年该大队也对门楼和南墙进行了修缮,据说花了18万元,村里修不起了。据说修建的人还是本村的,其实给关老爷庙进行修缮,本来是积德修福的事,挣点良心钱、功夫钱就成了,不要挣昧心钱。可见我们今天的人是没有信仰的,要信只相信“利”字。而关老爷最推崇的“义”字呢,早已抛到脑后。再说当年那对正门的木门保存的挺好的。后来该村一村民,将其偷着背回了自己家。第二年邻居家盖房,墙倒了将其砸死。这是不是因果报应,我不得而说。保护古迹,留住历史文化,功在自己,殷及子孙。破坏古庙,上天开眼不容,身败名裂,祸及后人。保护古迹积德修福,功德无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