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隐喻和象征
(2015-10-21 17:42:39)分类: 名词 |
一、意象的特征
㈠
文学技巧中的意象是指这样一种形象:它有着物象(“象”)的具体可感性,但又不是对物的忠实复现,而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超越了物的形象化呈现,因此,它具有某种朦胧的不确定性和形而上的抽象性。它主要不是对“物”的客观的再现,而是主观(“意”)的创造性表现。诗人庞德说意象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各种根本不同的观点的联合”,他在自己的著名诗篇《在一个地铁车站》中写道: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呈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的许多花瓣。
后一句是作者对中国水墨花卉的印象,这里成为用来传递他对地铁车站看到的许多美丽面孔的感受的意象。
㈡
意象的功用,主要是感觉的表现。它表达的是主体对世界的感受和情绪反映,而不是对客观的描摹,因此它不追求外部图像在细节上的逼真性和整体上完整性,而表现出闪烁不定,跳跃流动和朦胧虚幻的特色,这在一些奇特的意象组合的诗歌中特别明显,例如:
这一支粉碎的桅杆下
从渔船和渔网中撒了下来
一个懵懵懂懂的牧羊人
发现一只天青色的
嵌在土地中——
海洋中一只翅膀张开的
蜷起它珊瑚一样的爪子
张开它的嘴招呼
(玛丽安娜·摩尔《护身符》
尤其是那种联觉(通感)意象,把一种感觉转换或挪移为另一种感觉,使意象超越了单一感觉领域固有印象,因而特别耐人寻味。
例如:
视觉→动觉
听觉→触觉
听觉→视觉
视觉→听觉
在小说和叙述性作品中,意象的运用有助于特定氛围的形成,从而为把握作品的情感倾向和思想哲理提供线索。在莎士比亚剧本《麦克白斯》里,出现许多有关黑暗和光亮的意象:“黑夜窒息了天空中运行的明灯”,“不要让光亮照见我那黑暗而深沉的欲望”……这些意象助成了悲剧氛围的加浓,同时也不断表明麦克白斯夫妇心中黑暗的力量正在吞噬光明力量。
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常常是作者通过审美联想、直觉、错觉和幻觉的运用而创造出来的,其中寄寓了主体特有的感觉和哲理,读者要领悟这种意象,则要借助于自己心理中积淀的感觉印象和知觉经验。因而,同一个意象对作者和读者的意义,总不会完全相同。
二、隐喻
㈠
隐喻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的思维方式。当我们在头脑中把两种不同事物加以等同,并使一者的某种属性通过另一者具体地呈现出来时,我们就产生了一个隐喻。文学理论中的隐喻,和修辞学中的隐喻有所不同。修辞学中有“譬喻格”,其中包括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修辞学家陈望道指出,譬喻的这三种类型“从譬喻所成立的根本上看来,原本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由于思想对象同取譬事物之间有类似点构成,可是,⑴譬喻越进了一级,形式就越简短起来;⑵譬喻越进了一级,用作譬喻的客体就越升到了主体。”这个“根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隐喻思维方式,因此,文学理论中的隐喻,包括修辞中所有的三种譬喻类型。此外,修辞中的譬喻仅仅表现在词句(词组和句子)水平上,文学理论中的隐喻还可以表现在句段以至全篇水平上。故而也可把修辞中的各种譬喻看作是词句水平的隐喻技巧。在这里,我们主要从广义的角度使用“隐喻”这个概念。
在文学隐喻中,语词是隐喻对立的两方——喻本和喻体——的载体。但在文学隐喻中,作为喻体的符号,语词的具体所指和它的意义所指是分裂的。在“生命的海”这样一个隐喻里,在海的具体所指上,生命的某种性状得到了感性的显现。但“海”在这里的真正意义,闲谈不在那个拥有辽阔水域的地理事实,而在作为两者比较点的丰富性、复杂性和补课测度性等涵义上。因此,文学中的隐喻,就是把一个词的意义用在它本来没有的另一种意义上,即说的是一件事而指的却是另一件事。可见,在文学隐喻里,作为喻体的形象也是一种意象。从心理活动的层次来看,隐喻是一种直觉式的意象思维活动。
1、隐喻的异质原理。要产生一个隐喻,必须使喻体获得一个同它相异的意象作为喻体。“小王像小李”这不是隐喻。、隐喻必得要在性质不同的两造间才能形成,故“搓盐”“柳絮”可飘雪,“飞蛇”“裂帛”可喻歌声。
2、隐喻的远距离原则。隐喻中的两造不仅必须分属两种不同领域的异质事物,而且它们之间的差异必须越大越好。差异越大,隐喻的张力也就越大,给人的感受就越深。故“比喻越新奇,效果越高”(钱钟书)。试比较以下二例:
蝙蝠,穿着黑衣的夜鸟,在阴森的林间翻飞
蝙蝠,死神撒下的纸钱,在林间的不祥夜空飘舞
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还偏好使用举例较近,即喻本和喻体间的相似性还较容易看出的隐喻,进入二十世纪后的隐喻两造间的距离越来越拉大了。现代主义文学中的隐喻,甚至于用反逻辑手法,把根本不能比拟的事物加以“等值”,使隐喻的距离跨度膨胀到了令人难以设想的地步,从而使隐喻本来就存在的主观随意性发展到了顶点。例如:
玫瑰开不完,荷叶长成了伞,秧针这样尖,湖水这样绿。(闻一多)
当黄昏在天空铺展开来,象一个病人麻醉在手术台。(艾略特)
显然,越是远距离的隐喻,越是需要大胆的想象力来跨越。隐喻不是一般的意象思维活动,而使在相距遥远的异质事物间建立同一性联系的直觉意象思维活动的。
㈡
从大的方面来讲,隐喻有这样几种功能:
1、造型功能。这是大多数隐喻共有的功能。它以一种直觉式的感知意象(喻体),赋予对象(喻本)一种具体的形象化呈现,因此隐喻的这种功能是描绘性的。根据喻本的性质不同,大体可分为:
⑴、感知的造型。喻本和喻体的结合建筑在不同事物要素间的物理相似的基础上。如“霜叶红于二月花”“梨花一枝带春雨”。
⑵、经验的造型。喻本是人对世界的某种经验,隐喻的产生一般不建立在意象的直观相似联系上。这是一种个人化的喻体设立。例如:
我们,萧萧的树叶,都有声响,回答那暴风雨,但你是谁呢,那样的沉默着?
我不过是一朵花。
⑶、概念的造型。喻本是一种理智性的抽象概念。它和作为喻体的意象对峙时,使自己的抽象性赢得了一种感性的存在方式,这里有着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同时也要求主体思想的丰富性和创造的大胆性。
2、情感功能。这是隐喻的另一种普通功能。当我们用一个和对象无直接关系的意象来表现它,这本身已包含着情感方面的动机。特别当隐喻一个接着一个连珠式运用时,其情感功能特别强烈。
3、预言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叙事性作品中。这时隐喻不再是某个特定事物的表现,而是一种情调、一种氛围、一种意味、一种冥冥之物的对应物或外化。这种隐喻意象往往预示着人物命运,事态发展,心态变化的趋势或结局。例如,在海明威《气力马扎罗的雪》中,行文间不时出现诸如风干冻僵的死豹,在头顶盘旋的大鸟,大声哭叫的鬣狗,积着耀眼白雪的方形山巅等,它们都是主人公最后死亡的暗示。这些隐喻起着一种会聚作用,把散布于外部世界的各种事物的意象,都同作为表现中心的对象联结起来,成为凸现它的材料,从而是叙事变得饱满而不失过露,境界开阔又不失之散漫。
三、象征
㈠
象征的最一般的解释,就是用一事物来代表或表示别的事物、例如红旗表示革命,十字架表示殉难,鸽子表示和平等。文学中的象征,则是指某种精神内容或抽象意义的意象。歌德指出:“象征将现象改造成一种观念,观念又变成意象,这促使观念在意象中无限地活动着,并且不可捉摸。”
象征意象和一般意象、隐喻意象的区别在于:一般意象的意义在其本身,隐喻意象在某对立的事物(喻本)上,本身无意义;而象征意象的意义既在它所代表的事物上,意象自身也又意义。韦勒克和沃伦认为:“在文学理论上,这一术语较为准确的含义应该是,甲事物暗示了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也要求给予充分的主义。”
象征不仅是微观表现要素上的手法,它也可以成为作品整体的宏观表现手法。这时候,它就不单单存在于个别意象的水平上,而是整个作品的意象系列都具有了象征的意义,如卡夫卡笔下阴沉冷漠的城堡和那个无名无姓的人物K,海明威笔下的大海和老渔夫桑迪亚哥,等等。
象征意象虽然暗示某种意义,但它作为一种意象,还有与所象征的意义毫不相干的一些其他性质。例如狮子可以象征雄壮,而它的其他一些特征也使它可以象征诸如骄傲、横暴等等。从另一方面说,同一种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意象来象征,例如革命既可以用红旗来象征,也可以用烈火、涌潮、暴风雨等来象征。由于意象不会和它所象征的任何一种意义完全吻合,因此,象征在本质上是双关的或模棱两可的。
要把握象征的意义,离不开我们自己的直觉体验和联想能力,同时也不能脱离作品的上下文关系凭空猜测。
㈡
象征作为“形象化的思想”和“观念的客观对应物”,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1、传统象征(公共象征)。即在某种文化传统中的约定俗成的、人们都明白你所指的象征。例如太阳象征父亲和真理,大地象征母亲和力量;在西方,天平象征法律和公正,橄榄枝象征和平,三角形象征基督教三位一体等。传统象征是文学中广泛采用并容易为人理解的象征方式。
2、个人象征(私设象征)。即作者以个人方式在作品中建立的象征。这种象征由于个人所赋予它的特殊性而各有不同。因而它所寓之意往往需要依据其具体手法来加以破译。个人象征的手法有三种:
⑴、直接点明象征的意义;
⑵、通过复现使意象变为象征。一个意象若在作者笔下反复出现,它就渐渐积累其象征意义的分量,最后使我们明白它必有所指,即成为一种象征。例如海明威小说《雨中的猫》里,开始确实写的是雨,但作品给我们暗示了一副阴郁的画面之后,还继续描绘那场下个不停的雨时,那雨就成了一种象征,象征着小说的丈夫和妻子阴郁绝望的生活;
⑶、通过语境压力形成象征。美国使人斯蒂文思的《坛的故事》开头“我在田纳西州放了一只坛”,上下文配置很不相称。这种过大的语境压力,提示这只坛是一个象征,由此我们才能懂得这首诗。
——选自《文学理论的实践》(上师大文艺理论教研室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