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笔下的“人的本性”——读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025-07-17 11:00:22)
标签:
文化 |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第五章“建议与格言”中写道:“一个人就算忘记了一切,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本性。因为性格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所有的行为方式都源自内心的一个原则:这一条原则决定了在类似的环境下,同一个人永远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人的观点和想法会因自身利益的变化而迅速发生改变。的确,利益会让人们变得异常短视,如果我们不想对此提出异议,那必须把自己变得更加短视。”“这个世界总体上来说都是沉浸在困境之中的:野蛮人互相呑食,文明人互相欺骗,这就是现实世界运行的规律。”“国家设立的那些对内对外的暴力机关、军队武装,如果不是为了预防和制止人的无赖行为,那又是为了什么?”“难道战争的本质不是烧杀抢掠的强盗行径吗?”
由于人的本性如此 ,叔本华认为:“我们一定不能对自己的本性不加约束,放任自流地任其发展。每个人都需要名人警句的引导和规矩准则的塑造。”
但是“养成习惯维持自我训练归根到底是来自外在的约束,而人的天性则从未停止过对这种约束的对抗。”他引用了拿破仑的话:“一切并非出自天然的东西都是不完美的。”
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这个世界充斥虚情假意和表面文章,“正如现今在这个世界上流通的货币是纸币,而不是银币一样,现如今这个世界上流行的并非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真挚的友情,而是外表包装的极其逼真自然的虚情假意和表面文章。”“人与人之间的众多关系都是建立在各种被遮蔽起来的自私动机之上的,但在这大部分的虚假之中也不乏些许真诚。”“在我们遭遇不幸或困难的时候,所谓的朋友甚至都会掩饰不住地露出一丝满意的笑意。没有什么比告诉别人我们刚刚经历过了巨大的不幸和痛苦,或向别人坦白自己的缺点,更能令别人感到高兴的了。这就是人性自私的典型例证!”
叔本华认为,“我们的敌人才是最真诚的。所以,我们应该把敌人的批判和指责当作认识自己的镜子,以此为鉴,从而更多地了解自己。”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一书中总是把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卓越之人,另一种是普罗大众。这里他又说:“如果一个人认为,只要在人与人交际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思想和智慧显露出来,就能得到他人的赞赏的推崇,那他也就太天真了!事实恰恰相反:过多地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只能引起别人的憎恶和反感。”“一个俗人,在看到另外一个智力和思想都远超自己的时候,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而这种情绪产生的根源就是他的嫉妒心。”
他说:“欲望是人类自己赋予自己的”,“但人类的智慧却是上天赋予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智慧是从永恒和神秘的命运及其偶然性中获取的,生育他肉身的母亲只是他获取智力的工具。”“一个人无论在精神思想的哪一方面超越了众人,都会被大家孤立起来:所有人都仇恨他在思想境界方面的这种优势,都躲得远远的。”这正如“美丽的女人永远也交不到同性朋友”。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叔本华建议“为了在这个世俗世界中吃得开,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才能掩藏起来,或者干脆否认自己的才能。”“承认平庸……才能够拥有众多的朋友和支持者。”
叔本华认为的“人的本性”,是以一百多年前的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蓝本进行分析的。这个以私利为核心的社会,作者许多方面看不惯,只能“躲进小楼成一统”,坚守唯意志论的小王国,但最终还是走上了悲观主义。
人的本性是什么?中国的《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可见东西方存在认识上的差距。根据“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正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丑陋,才扭曲了人的意识。今天的中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已经走过了近76年,相比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心为公,公而忘私,视别人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助人为乐,舍己为人,宽以待人,严于律已等社会风尚已蔚然成风。
但我们今天来读叔本华的文章,应该还是有作用的,因为叔本华所讲到的一些现象在中国的某些角落仍然多多少少地存在。在人才的提拔上并非“任人为贤”,而是“任人为亲”,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之风履禁不止,作为领导喜欢听“恭维”的假话,不喜欢听批评的真话;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电信诈骗的手段不断翻新,而受骗上当的人也都是“私心”在作怪;高智部门,人和人之间的嫉妒心仍然存在,有的还出现过恶性事件。
叔本华所说:“我们一定不能对自己的本性不加约束,放任自流地任其发展。每个人都需要名人警句的引导和规矩准则的塑造。”把这一段话里的“本性”改为“私心”就妥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