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读懂笛卡尔,重温柏拉图——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十六
(2025-01-11 10:49:19)
标签:
文化 |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第一篇第九章“笛卡尔”。
笛卡尔这位诞生于法国的近代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公元1596—1650年),一生成就颇丰,被称为“解析几何之父”、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二元论的理性主义者,也是他发现了折射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本书只论哲学。
伯兰特·罗素在这一章中写道:“从柏拉图开始,出于信仰原因经基督教哲学得到发展的心物二元论,到笛卡尔这里总算完全成形,或者说基本成形了。”要读懂笛卡尔的哲学,还得重温一下柏拉图的心物二元论。
柏拉图把“观点”与“知识”区分开。他说,假设一个热爱美好事物的人,认为应该观看新剧作,聆听新音乐。他热爱的不过是美好的事物,而哲学家热爱的是美好本身。那个只热爱美好事物的人身处梦境,那个对美好完全了解的人则是完全清醒的。前者不过是有些观点,后者拥有的才是知识。
“知识”和“观点”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一个人有知识,就表示对某事物有所认识。也就是说,所谓的某事物是存在的。因此,知识是绝对可靠的,知识本身从逻辑上是不可能出错的。但是,观点是可能出错的。因为观点所描述的可能不是对象的特质。
柏拉图声称,所有被感知的具体事物都具有相反的特征。那些能看到绝对的、永恒不变的特质的人,你可以说们有知识,但是不能说他们有观点。
因此,柏拉图得出一个结论:观点属于可感知的世界,知识属于超越感观的永恒世界。
具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有共同的名字,它们就有共同的“理念”或“形式”。
这就是柏拉图的所谓的“理念论”或“形式论”。
比如:床。虽然有很多张床,但床只有一种理念或形式。各种各样的床都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神创造的床。因为神创造的那张床的特质是知识,木匠打造的许许多多张床,我们描述它们的特质只能算是观点。哲学家感兴趣的,是作为模板的床,而不是在感觉世界里找到的那张床。
柏拉图所写的《理想国》里有个“洞穴之喻”:
在洞穴之喻中,缺乏哲学思想的人被比作洞穴里的囚犯,由于被绑着,囚犯们只能看向一个方向,他们的身后是一堆火,前面是一堵墙。在囚犯和墙之间什么都没有,他们能看到的只有自己的影子,以及他们身后物体的影子,而影子是火光投射到墙上形成的。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这些影子是真实的,对形成影子的物体则毫无概念。最后,有人逃出洞穴,沐浴到阳光,他第一次看到真实的事物,意识到自己之前一直被影子蒙骗。
在柏拉图的眼里,超越了可感知的世俗世界,进入无边无际的形而上的理念世界,一片阳光,才是知识的永恒世界。
上面就是柏拉图心物二元论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