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培根——读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笔记之十四
(2025-01-06 17:18:58)
标签:
文化 |
《西方哲学史》卷三第一篇第七章“弗朗西斯·培根”首先阐明:“弗朗西斯·培根……作为现代归纳法的奠基人,同时又是尝试科学研究逻辑系统化的先驱,他的重要地位经久不衰。”我是这样读懂培根的:
第一,培根是“知识就是力量”这句格言的原创者。他强调这个观点,意在说明实用性是培根哲学思想的整体基础,通过科学发明和科学发现,让人类成为驾驭自然的力量。
第二,培根主张哲学与神学分开。虽然他认为理性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但是他还是把有关神学的一切视作只能通过启示获知。启示——神学,理性——哲学。他拥护双重真理,既拥护理性的真理,又拥护启示的真理。
第三,培根是现代归纳法的奠基人。他认为毫无保留地相信列举归纳,我们可能误入歧途。从前,有一户籍官,他必须记录某个村庄所有户主的姓名,他询问的第一个户主名叫威廉·威廉姆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户主……都叫这个名字。最后他自言自语道:“真够烦人的,看来他们全部叫威廉·威廉姆斯,我就这么登记。”但是他错了,有一家户主叫约翰·琼斯。培根做出比这更好的归纳法。他首先得出具有最基础的普遍性的一般法则,然后以此为基础,推导出具有二级普遍性的法则。得出的法则必须放到新环境中加以检验。如果在新环境中依然合理,就说明它在这个范围内得到了证实。依此类推。
第四,培根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认为有效原因产生必然结果。虽然他不反对自然的历史进程展现神的意志,却反对实际调查对象时,掺杂目的论的解释。他认为,一切都应该解释为:有效原因产生的必然结果。
第五,培根的蜜蜂方法。培根说,我们不应该像蜘蛛那样从自己身体里吐丝织网(注:为自定的目的寻找适合目的论据);也不应该像蚂蚁那样,只知道收集(注:完全的客观主义者);我们应该和蜜蜂一样,收集完了再整理,即学习蜜蜂采集花粉酿造出自己的蜜来。对于这样的方法,培根给出的评价是,它展现了怎样去整理以科学为基础的观察资料。
第六,培根批“四种假象”。
“种族假象”。这里的种族,指人类,即人类自身认识问题的局限性,比如筷子一半在水里一半在空气中,总以为筷子断了,实际是是光的折射。又比如,人总喜欢为自己的错误辩解。
“洞穴假象”。每个人总有自己的洞穴,总是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市场假象”。市民之间,以误传误。市场上真假难辨,时有假币,甚至劣币驱逐良币。
“剧场假象”。戏剧情节很动人,人们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走。宣传的力量掩盖了真实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