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京汤山古猿人洞

标签:
旅游文化 |
星期日上午,我乘南京地铁S6号线,下“南京古猿人洞”站。然后,沿站前环镇西路向南到汤泉西路,再向西走一站路,便到汤山古猿人溶洞景区了。
溶洞口位于山腰,需沿台阶一步步的登上去。洞口有石碑介绍猿人洞:古猿人洞因形如葫芦,又称葫芦洞,发现于1990年,1993年在洞内出土一号女性和二号男性的头盖骨,女性距今约50——60万年,男性距今约24——50万年,为南京直立人骨化石。据考证,南京猿人与北京周口店猿人属同一时期古人类头骨。洞内还出土了大量稀有的古动物化石,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巨,为国内外罕见,被专家称为“古生物宝洞”。199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洞内钟乳石林立,亦为一绝。
进洞,先有一圆形大厅,通过文字图片介绍猿人溶洞的相关情况。
接着,光线变暗,游人转弯抹角,便进入洞穴内部了。
“葫芦洞”的主体部分有七八层楼高,幽暗宽敞,上可见顶,下不可探底,游人行走的台阶皆有灯光照亮,如蛇一样的弯曲,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全都湿淋淋。游人仿佛穿行在另一个世界里。沿着台阶走,要时时防止滑倒,还要随时接受来自天顶上的水滴。
下面所承受的每一个水滴,天顶上都有对应的石乳。我几度抬头,看到仿佛有千万钢针垂挂。那石乳在身旁的洞壁上连成片,形成了石幔,一道一道的挂下来。也有长得很大的石乳,像倒挂的一个人合掌下指。从下面长出的石笋不是很多,有的像石桩排列,有的就像地上长的一棵没有叶子的大树。不少台阶上的石头,通亮透明,是质地很好的玉。
溶洞的底在哪里?幽暗处,看不见。有一处,盖着玻璃,不让游人进,下面是更为幽深的小洞,属重点保护文物。据介绍,当年的猿人,就生活在这个小洞里,大量的古生物化石也是在这个洞里发现的。这些证据充分证明,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这样的小洞里,怎么能生活呢?而且生活了至少十万年,男性距今24——50万年,女性距今50——60万年。当时一定不像今天这样湿漉漉的环境,洞内外气候也适宜,重要的是山上山下有食物来源,有大量的动物可猎,适合人类生存。
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一群猿人出洞了,其中一个人发现一只糜鹿出现在草丛里,于是呼朋唤友,个个手执石器奔来,有几个人挡在鹿的前面,而多数人从后面包围,终于把这只鹿逮住了,于是欢天喜地,把流着血的鹿抬回洞。
据记载,在这几十万年里,曾出现过几次冰河期,环境十分恶劣,气温降到零下几十度。我想江南一带的环境一定比较好,汤山的猿人就在这小小的洞里烤火吃肉,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葫芦洞”的出口在山顶,通向出口的空间形如葫芦上端的狭长部分。我和游人一起走过很陡很长的一段上坡路,才见到从山顶透进来的自然光。
据记载,现在洞的进口与出口都是在九十年代开挖的,究竟我们的先人从哪里进出,眼前还是个迷。
我站在山顶看到山下一片繁忙的人间烟火,高耸的楼房、谈笑的人群、奔跑的汽车,好像见到当年野兽出没,豺狼横行,而我们的祖先立于不败之地,勇敢狞猎的场面。正是由于他们的勇敢和智慧,才有了人类一代一代的繁衍,才有了今天的中华文明。可以说,勇敢和智慧,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游过猿人洞,我又去了紫清湖游览区,只是粗看了一下,乘S6地铁原路返回。
上午步行16067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