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中国梅花艺术中心”

标签:
旅游文化 |
今天我在游览南京梅花谷时,参观了“中国梅花艺术中心”展馆。
我首先见到院内几棵并排生长的苍老低矮的梅花树,有一棵扭曲着躯干匍匐在地,躯干上早已没有一丁点儿皮了,处处开裂;还有一棵躯干好似一捆竖立的柴火,又像一位矮老人在诉说着自己的沧桑岁月。奇怪的是,这几棵老树全都长出细细的曲折的枝条,每个枝条上都长出新叶。树旁随意摆放的几块假山石,衬托着陪伴着老人走过的岁月!
大院南侧绿地上竖立着4面青铜梅花浮雕。雕塑家真是下足了功夫,树枝怎样转折,花瓣怎样开放,树干上的疤痕,旁边的松柏、棕榈叶,都雕刻得清清楚楚,一丝不苟。
在青铜浮雕的对面便是“中国梅花艺术中心”的两层楼展馆。
大厅里陈列着一棵特大的梅花树木雕,但我更喜欢角落里的一棵小些的梅花树木雕,树干呈“S”型扭曲向上,枝条不断地分叉,带着梅花也在扭曲向上。
一楼图文展示南京梅花的栽植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在吴王夫差铸剑的冶城,即南京朝天宫,就有梅树种植。此后东晋、南朝齐国都在此种植大片梅花,从而成为赏梅胜地。直到明朝末年,还有侯方域请友人到冶城道院赏梅观花的记载。
一楼图文还展示,现今南京遍植梅花,除了梅花山、梅花谷,雨花台有“梅岗”,玄武湖有“梅花岛”,古林公园有“梅花岭”,溧水傅家边有梅园,浦口珍珠泉有“梅海凝云”。
一楼图文并展示历代文人都有赞美南京梅花的诗文:
南朝(宋)鲍照写有《梅花落》
中庭杂草多,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霜中能作实,摇荡春风媚春日。
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
南朝文人众多,写有很多的咏梅诗。
唐代李白在《新林浦阻风寄友人》中写道:
“昨日北湖梅,开花已满枝。今朝白门柳,夹道垂青丝。”诗中的“北湖”,指南京玄武湖。“北门”也是南京地名。
宋代王安石《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明代焦竑《灵谷寺梅花坞》
山下几家茅屋,村中几千梅花。
藉草持壶燕坐,隔林敲石煎茶。
无不写出南京梅花的胜景。
二楼展示梅花文化。
梅花,神、韵、姿、色、香俱佳,开花最早,花期甚长,用途广泛。但很多喜欢梅花的人,只领略其美丽的外表,却不了解其内涵。实际上梅花在诗歌、文学、绘画、音乐等方面有着丰富的艺术造型,这都属于梅花文化。我国古老而深厚的梅花文化,显示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象征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与向往。
她的色、香、形美在哪里?梅花的色彩众多,而人们偏爱白、红、黄三种,尤其白色,冰清玉洁与冰雪相和谐。梅花的香有“清”、“幽”的特点。形态可用“疏”“瘦”“古”三字来概括。“古”是指梅花傲霜斗雪而产生的“铁干铜皮碧玉枝”的刚强、沉雄和坚毅之美。
何为“韵”?宋代范成大在《梅谱》中写道:“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石者为贵。”人们心中逐渐形成了以“贵稀不贵密,贵老不贵嫩,贵瘦不贵肥,贵含不贵开”的梅花“四韵”。
古代文学所揭示的梅花物色美感和精神意蕴,大致可以用三种概念来概括:
清气
骨气
生气(活力)
而悲情寄托,以美人伤春和士人感遇惜时为主。
二楼还展示了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梅花标本,枝、叶、花;展示了梅花盆景的几种形式:劈梅式(木桩式)、游龙式、曲干式、斜干式、露根式、悬崖式、卧干式。
二楼的一幅大型梅花双面绣,是国画,又是油画,栩栩如生,仿佛四季香飘,时时出现在参观者面前。
梅花花开是季节性的,过了季节就看不到了。我也曾在今年3月1日游览过南京梅花山,并拍了视频发到快手。如果说,一个月多以前看的是“热闹”,那么今天参观“中国梅花艺术中心”才真正看到了梅花的“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