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南京“孝陵卫”和“大行宫”

标签:
旅游文化 |
上午乘10路车到锁金村下,再乘315路到孝陵卫下。本来想是看看大名鼎鼎的孝陵卫有什么古迹。除了一条大马路,我看到三所学校,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市第九中学、南京农业大学附属小学,一个广场,钟鼎名悦广场,红色新楼群,卖汉堡王、东风烤肉,还有银行等,一个观光车站,皆为去中山陵风景区游览的电瓶车。
问了两个当地人,孝陵卫有没有古迹?皆回答没有。
据载,明代这里常年驻扎5600人的部队守卫明孝陵,因此有了“孝陵卫”的称号。
到2号线孝陵卫站,乘地铁到大行宫下。
大行宫在南京赫赫有名,但从未看过“大行宫”什么样。下站后,是中山东路,一片繁华的街区,高楼林立,拍了几张照片,中国人寿招商银行大楼、新世纪广场大楼。
问交警:大行宫在哪里?他说这儿就是大行宫,没有古迹。又用手指了指路南,说,你到那儿去看看。
他所指的地方,就是江宁织造博物馆。
老年人优惠,用身份证扫了一下,就可以入内了。
博物馆分三个部分:中间庭院,重要建筑是萱瑞堂。两边展馆,西馆展示江宁织造的成因、博物馆的设计;东馆江宁织造历史陈列,重点介绍曹雪芹家族史。



据展览介绍:江宁织造最早可追塑到公元三世纪东吴所设“织室”,元代设东西织染局,明代设内织染局,专为宫廷生产丝织品。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政府恢复明代的江宁织局,初时分为织造衙署和织局两部分。织造衙署为督理织造官员驻地及办公官署,织局为生产丝织品的工场。其时江宁织造一职由内廷织造太监及工部右侍郎交错执掌。康熙即位后,遂统由内务府内官兼任简补,其衔名初称“驻剳江南织造郎中”(剳,音同扎,驻扎之意),后改为“江宁织造郎中”,无常品。除督理织造事务外,江宁织造往往还兼管盐政及榷关,且负密折地方政情之职责,实为皇帝之耳目。
康熙时期,江宁织造署四次作为皇帝南巡驻跸之所。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式改建为行宫,规模空前。其建筑大致分东、中、西三路,东路为行宫主体建筑,从南往北依次设朝房、宫门、前殿、中殿、寝宫等;中路为偏殿、前朝房、后偏殿、寝室等;西路为园林,有戏台、便殿、池塘,山水亭台,草木扶疏,景致宜人。
咸丰年间,江宁织造署毁于太平天国战火,后迁址重建。光绪初年停止各织造传制诸品,三十年(公元1904年)裁撤。
在清一代,江宁织造署存续达260余年,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沧桑历程,其中尤以康雍年间曹氏(曹雪芹)家族在江宁织造任上近60年的兴衰荣辱最为引人瞩目。
现江宁织造博物馆即是在当年江宁织造原址上建成,地下文物为证,在东馆展示有1984年挖掘出来的染料,石绿、头绿、深绿、胭脂、靛蓝,以及各色瓷片等。

原来,大行宫与江宁织造紧密相关。江宁织造无,大行宫亦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