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美和大自然美的结合——游南京七桥瓮公园

标签:
旅游文化 |
上午去七桥瓮。乘21路公交,到虎距南路·汉中路下,再乘2号线地铁到西安门下,又乘29路公交,到湿地公园站下。在车上就下雨了,好在带了伞。走几步,就是七桥瓮湿地公园。
几年前来过,现在完全变了样。近大门是“梦想乐园”,摩天轮和过山车特别醒目。接下去情侣房和餐厅。原来,这些都没有。
我沿大路走,身旁的河流就是南京人民的母亲河——秦淮河。但这里河的宽度要远远超过市区任何一段秦淮河,也没有护坡,更为贴近自然。
大路两边的景致也不错。在绿树丛中,一座红桥跨越小河,桥的一边是高耸粗壮的大树,另一边是开白花的小树。在通向红桥小道旁的绿地上,放一块洞洞相连的假山石。人们在观桥的同时,又可赏石。路边秦淮河畔还有一景,一片高地上,正中一棵扭曲的松树,周边是树头剪得平平的黄杨。靠河边的两棵红梅树,花朵开得沸沸扬扬。树下随意摆放几块山石吧,又多了两个浑圆且雪白的凳子。

我一心要看七桥瓮,雨又下大了,只得快步向前。
七桥瓮是横跨在秦淮河上的连拱石桥。我隔了几棵河边的大树,已隐隐看到它的身影。为了看个明白,我踏进河边绿地,站在临水的石头上看桥。只见一座长桥横跨河面,中间一个桥洞稍大,左右各三个桥洞依次排开。河水嘶嘶而下,流向远方。据记载,此桥建于明代正统五年,即1440年,距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桥长90米,桥宽13米,高2.5米。曾是拱卫京城门户的防务要冲。所谓“瓮”,即是指桥洞像瓮罐一般的深隧。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站在河边录了两段视频。
随后到桥上,雨突然下大了,雨点打在伞上炒豆子一般直响。而此时的桥面尤具风采,它成了一面大大的长长的镜子,桥栏的倒影之下是对岸楼群的倒影,近岸是杨树嫩绿枝条的倒影。风吹影动,好一派七桥瓮雨中风光!
我既录视频,又拍照,记录下这美好时刻!
雨没有转小的意思,我生怕打湿手机,忙溜到离桥百米的草棚里。在躲雨的时候,我把视频稍作整理,发至抖音和快手,又转发至微信。
雨小了,我的工作也做好了,这才注意到草亭外,原来有一片奇石园!不知从哪里运来的石头,有太湖石、千层石、松皮石……没有规律的摆放,有的在水边,高高叠起,有的则“飘转沉塘坳”,隐见其身。
七桥瓮湿地公园有一个不大的鸟岛,鸟舍洁净,红色了望台高耸,水边大鸟啄食。有桥与陆地相通,只是拒绝游人通过。
此处的湿地风光甚佳,游人仿佛寄身里下河的水网地带,水道转弯抹角,垛地或大或小。有白鹅在水中游,三、五成群,自由组合。真正的大自然!
公园里有好几组雕塑,比如江豚、十二生肖组成的开口圆环,还有一个总有七八米高的巨大的石质雕塑。这个石质雕塑有三个锐角,最大的一个直指蓝天,次大的一个斜指蓝天,它们好像是正要接触地面的鸟的高低不等的一对翅膀;最小的一个锐角指向地面,仿佛是鸟的喙。雕塑周身漆黑,但不平滑,如羽毛状。这虽是一个抽象的雕塑,但反映的是大自然的鸟类的美。如此高大的山石从山上取下来,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还要一点一点地雕刻呢?其运输难度也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青铜雕塑,我见过,而石雕实属少有。

公园里有几丛红梅树如火焰一般的燃烧,我特在红梅树前留影一张。
河边停有游船,我想如果在此上船,游秦淮河,在自然形成的宽阔的水面上搏击风浪,那感受一定是在一般公园里划船不可比的。
雨完全没有了,我也出园了。
回望“七桥瓮”几个大字,我想,七桥瓮湿地公园展示的是历史的美、大自然的美!如此美的结合,在中华大地上,已不多了。
原路返回。
手机显示上午步行14000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