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绍伟:秋风的“道德教化论”错在哪里?
(2012-11-21 11:47:43)
标签:
杂谈 |
换句话说,陈心尘并没有自我循环地说:规则得不到遵守,所以关键是遵守规则。陈心尘说的是:规则得不到遵守,所以关键是解决规则信仰问题。恰恰是秋风自己“在事实上”掉入了“循环论证陷阱”:教化无效,所以关键是教化。
所谓“在事实上”,指的是“现实已经表明教化无效”。秋风不能不承认这个事实:“在当下中国,经典所要求之德行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巨大反差。那些不约束自己、不遵守规则的人,确会得到很多眼前的好处。在这些好处诱惑下,有些人肯定会背弃经典的教诲。”所以,他只能通过“表达愿望”的方式去摆脱这个陷阱:“哪怕只有一半、三分之一的人坚守自己的信念,社会就有了善种。他们可能成就为君子,他们将是‘立法企业家’或者‘制度企业家’,相互怀着敬意交往,从而生成新兴城市社会的公正的行为规则,也即礼。这些礼将风行天下而成风俗,化成大多数的行为。”
明明是“现实教化”压倒了“书面教化”,秋风却说:没关系,“克己复礼”一定要实现,所以“克己复礼”一定能够实现。秋风坚信孔子的“我欲仁,斯仁至矣”。难怪秋风不承认自己“试图用已经被证明无效的老旧偏方去治疗新时代的大毛病”。我多次批评,秋风的失误跟当年的孔子一模一样:如果“周礼”那么可爱,西周何至于自我演变成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呢?
不幸的是,“用愿望代替现实”还不是秋风最严重的失误,他最严重的失误是:一方面认定“礼就是自发形成的人际交往的习惯性行为规则”,另一方面又说“公正的行为规则,也即礼”。就是说,在讨论“教化”时秋风对“现实教化”和“书面教化”的区别不敏感(如秋风说“敬就是中国精神之基底”,而“敬”实际上只是中国人的“书面精神基底”,并且有“内敬”和“外敬”之分),而在讨论“习惯性行为规则”时,他却对“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区别不敏感。而正是“教化复礼”的“规范冲动”导致了这种基本观念的模糊不清。
更明确地说:秋风知道“现实教化”和“书面教化”的区别,也知道“明规则”与“潜规则”的区别,但他不能把这个认识纳入自己的思维中,结果就倾向于轻视“现实教化”的作用,倾向于至少在逻辑上否认“潜规则”也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人际交往的习惯性行为规则”。
说“首要的事情是信赖人心”当然正确,但问题是这个“人心”不仅仅是秋风在自己文章里提到的“仁心、敬心、良心”,这个“人心”也包括“信奉潜规则之心”,即陈心尘说的“从认知到相信、从相信到奉行这两个环节的连接问题”。同样,问题不是“复礼”,问题是“自发形成”的那个“礼”既可能是“正礼”也可能是“歪礼”。简单地说,秋风用“自发形成的”和“公正的”等词语,偷偷地把“复礼”、“人心”和“教化”背后真正现实的信仰问题取消掉了。
问题不是“人由制度决定”还是“制度由人决定”,也不是“人与制度相互决定”,重要的是认识到:“权力主体”和“非权力主体”都是人,可他们是不同质的人,所以,问题是“谁更多地决定制度”以及“谁更多地被制度决定”。同时,问题还在于这些“不同质的人”,其背后的文化信仰(包括社会信仰和政治信仰)是如何起作用的。
可惜的是,陈心尘在《制度问题只能从制度求解》一文里,突然把“规则信仰”问题转换成“正义规则”问题,认为现有规则“难以让人信服或畏服的根本原因在于规则自身的缺陷”。本来陈心尘说的是:规则得不到遵守,所以关键是解决规则信仰问题。现在陈心尘却是说:规则得不到遵守,因为关键是确立正义规则。陈心尘似乎忘记了,即便“正义规则”能被“一致同意”地制定出来,“正义规则”能否被“公正执行”依然是个“规则信仰”问题。
真正的“制度主义者”不能只考虑“制度确立”而不考虑“制度运行”,“制度运行”本质上正是“规则信仰”展现自己的过程。西周自我演变成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就不仅是“周礼”有“权利的平等”问题,而且是“周礼”有“制度运行”的“规则信仰”问题。中国现在的问题不是或不仅是没有“新的合理制度”,中国的问题是“新的合理制度”不能实现一种“新的合理执行”。我们的“规则信仰”倾向于把确立的制度“书面化”而不是“现实化”,我们的“规则信仰”更多的是一种“潜规则信仰”。在我们的“规则信仰”得到真正改造之前,我们根本没有理由可以认为“这回真的不一样”了。
经常听到有人说:好的制度就是“设计到不可能出现犯规的制度”。这是一个美好的思路,只是这个美好的思路会因为操作费用太高而无法实现。一个社会根本不可能“全场紧逼人盯人”,何况存在“外部性”、“搭便车”和“囚徒困境”等问题,“自己盯自己”永远是不可避免的。“教化”也许能解决一时的“自律”问题,但“教化”的屡屡失败表明,只有信仰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长期的“自律”问题。而信仰不是一个“教化”或“制度”问题,信仰是一个包含“教化”和“制度”的“演化”问题(“演化”还另外包含地缘规模、人口规模、博弈次数等容易被忽视的技术因素)。道德是场合性和脆弱的自我承诺,信仰是超时空和自稳定的自我承诺(或超越自我的承诺),人的行为差异正是承诺的微小差别造成的。信仰的冲突问题则在演化过程中由共同体自我协调。
总之,秋风试图用“教化”来解决“守礼”问题,陈心尘试图通过“好制度”来解决“守规”问题,可道德主义的“教化复礼”不是要害,理性主义的“自利立规”也不是要害,要害是“正义规则得到公正执行”背后的“规则信仰”。
作者新书:《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共识网》电子版),《制度经济学新视野》(电子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