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绍伟:为什么说人性贪?
(2012-09-08 20:45:19)
标签:
杂谈 |
@方绍伟:这是个假问题,是不分事先事后的思维结果。可体会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俞飞龙:所谓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此大公无私,乃天道之根本,人既为天道所化,秉承天地之性,是善的结果,当然性本善,性应善。王阳明....这个呆坐在竹子前七天七夜格物致知的家伙所言更近禅宗,禅宗是佛教思想与被错误理解的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窃以为,这是门误人子弟的学问。
@方绍伟:王阳明的说法肯定有他的问题,启示的意义多一点。但性本善肯定是错的,要害还是“不分事先事后的思维”。
@俞飞龙:善根结恶果,是人自己的问题,而非“人”本性的问题,人之初生,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俱全,怎么可能是一张白纸呢?推荐空下来读读《黄帝内经》,也许对人的看法又别有天地。
@方绍伟:既然“善根结恶果,是人自己的问题,而非人本性的问题”,性本善就是自相矛盾的表述。这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
@俞飞龙:逻辑上并无问题,人自己的问题来自太多方面,不能一概推给本性,当然,西方文化不一样,由于它对天道缺乏象中国那样的足够辩证,所以在其文化开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显示出来的,是人性本恶,这是它至今依然把自私当做人性,把对私欲的满足当做自由,把强权当做秩序依据的原因所在。
@银色翩然:我还是相信王阳明说的才是真理,他老人家在500年前就提出今天量子力学的理论了。
@俞飞龙:我也不全反,只反第一句和三四句,第一句已说明原因,第三四句嘛,他格竹子的派头就已经表明,王同学对何为“格物致知”不太了解。格,是预设规则、预设目的之意,所以他三四句表达的格物致知思想有对格物致知的误读成分。
@第一个漂泊者:可否理解为无根由的善恶是不存在的,善恶来自人的理性选择,是人类相互关系的体现。
@方绍伟:善恶是事后的价值判断,人性是事前的属性判断。性善、性恶、性恶多还是善多,就都是假命题,是企图在事前给事后属性的概念下定论。这是第一层。第二层是:善恶结果稳定后,人试图以稳定的结果反过来定论事前的人性,如此,逻辑上最多也只能说人性有善有恶,恶多还是少还得看事后结果,特别还要看针对什么具体的主体。第三层很简单:人性贪。贪是属性判断。这三层就叫“人性问题事前事后思维”,几乎所有讨论人性的人都没有这种思维。以上是我1993年发表在邓正来主编的《中国社会科学》上论文“人际关系均衡论”的观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