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绍伟:保钓是害国呢、还是害国呢、还是害国呢?

(2012-08-30 00:08:58)
标签:

杂谈

       《日中新闻社》社长韩晓清的“保钓害国论”,应该算是近来少有的“爱国高见”。据信,韩晓清原为中国国籍,现归化为日本人,日本名字是石川尚代。 在《环球网》转载的刊发于《日中新闻》824日的《认真反思日中关系冷静评判香港保钓者行动》文章里,她提出了石破惊的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这次香港保钓人士登上钓鱼岛的行动又一次将稍有缓和的日中关系推到激烈对抗的境地。由此引发的中国国内各地的游行示威和愤青们的尖锐口号把日中国交恢复40周年的各种纪念气氛冲得一干二净”。

第二,“如果没有当时的当机立断恢复日中关系,就没有后来的日本的日元借款(ODA),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现代化”。

第三,保钓行动“向全世界传达一个对中国非常不利的信息,即日本在有效地控制着钓鱼岛,日本在钓鱼岛有效地行使着行政管理权,司法管理权”。

第四,“中国剩下的时间并不多。因此,如果在现阶段提前提出解决钓鱼岛问题,与日本彻底闹翻,只能使中国失去战略发展的机遇,做出中华民族子孙后代后悔莫及的蠢事”。

第五,“香港、台湾、大陆所谓的保钓人士所做的登陆钓鱼岛行动,不管他们出于什么动机,都不是爱国行为,而是害国行为”。

       这个“保钓害国论”的“韩五条”究竟错在哪呢?韩晓清最大的问题是只字不提日本的“钓鱼岛国有化”举动。港人保钓发生在815日,可在20多天前的724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表示,日本政府已经正式着手收购钓鱼岛手续,争取在20134月将钓鱼岛国有化。日本外相玄叶光一郎也再次强调,钓鱼岛属于《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他已获得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的确认。言下之意是:中国动武美国就会加入日本一方。

       问题来了,按照“韩五条”的逻辑,日本“钓鱼岛国有化”根本不会“又一次将稍有缓和的日中关系推到激烈对抗的境地”,不会“把日中国交恢复40周年的各种纪念气氛冲得一干二净”,反而是港人保钓和“由此引发的中国国内各地的游行示威和愤青们的尖锐口号”罪该万死,汪精卫在天有灵也应该自叹不如了吧?

       保钓行动会传达日本有效地控制钓鱼岛的信息,日本的“钓鱼岛国有化”又是什么信息呢?日本的“钓鱼岛国有化”不就是在“提出解决钓鱼岛问题”吗?人家在自说自话地解决问题,中国人就应该看着不动才不是令“子孙后代后悔莫及的蠢事”吗?

       至于说“没有后来的日本的日元借款(ODA),也就没有现在的中国现代化”,这恐怕是“韩五条”最荒唐的一点,它把中国发展的根本原因与外部因素混为一谈了。

       有人说,韩晓清现在入了日本籍,肯定在替日本人说话,至少肯定占在日籍华人的立场上说话。如果是这个道理,我入了美国籍,现在是不是也应该拿《日美安保条约》说话?是不是也应该象有人说的“没有爱中国的道德义务”?

       很对,我写这篇文章确实与爱不爱中国、爱不爱美国、支持不支持日本无关,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分析“韩五条”的“纯逻辑”。很显然,如果仅仅是为了一个“日籍华人的立场”,韩晓清就可以不顾基本的事实和逻辑,就可以撇开日本的“钓鱼岛国有化”说话,这就叫“屁股决定脑袋”,这才是令“子孙后代后悔莫及的蠢事”。

       韩晓清说:“既然现在还不是日中两国解决钓鱼岛的时机,那么,就不要去一次又一次触动两国人民共同敏感的神经,就不要去一次又一次挑战两国人民忍耐的底线”。可问题是,当日本的“钓鱼岛国有化”已经“触动两国人民共同敏感的神经”和“挑战两国人民忍耐的底线”时,中国人应该干什么?

       我本人不提任何主张,但在我看来,“韩五条”这样的“保钓害国论”显然只会适得其反,其“拉偏架”的行为,只会更加挑动中国人“敏感的神经”和“忍耐的底线”。

       网上有个说法:“吃着地沟油的命操着中南海的心,拿着木头枪占领钓鱼岛,破坏国人的私有财产却大骂日本鬼子,咋看咋滑稽”。如果说“韩五条”是一种“左”的“保钓害国论”,这个说法可以说是一种“右”的“保钓害国论”。它们的共同错误,是假定中国人只有一个行为目标:要么“安定团结发展经济”,要么“自由民主人权宪政”。

在我看来,这些目标都是美妙的,破坏国人的私有财产也不应该,但任何单一的假定都是错的。现实里的中国人,自己的轻重缓急都不能容忍任何一种单一的操控。任何“单一目标操控”的企图,都是反现实的自作多情。

 

 

作者新书:《中国知识分子批判》(《共识网》电子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