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紧张的学习开始了”

(2021-09-01 09:55:34)
标签:

紧张

状态

经验

教训

思想

分类: 教育

关于“紧张的学习开始了”

                                                 

老师们的汇报和总结,常有“在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作文中总爱说“紧张的学习开始了”,有些学校的宣传标语也常有“紧张”,看上去很像个“好词”。

仔细思量这个“紧张”,让我感到不安。在长期的学校工作中,有过“紧张”的时候,但我大部分时间处于正常状态,哪怕加班加点,考评考核,都还能从容应对,如果感到“紧张”,那一般是我力不能任又不得不勉为其难时。

教师说,经常感到“头顶悬着一支剑”,学生说上课,“上课聚精会神,生怕漏了一句”。怎么会这样?紧张过度,一定会在某个时候崩溃。老师处在紧张状态下,教学不可能有创意,学生听课注意力高度集中,下一节课肯定会放松,由不得他。人不是机器,机器的耐力也有极限的。

       偶尔去听课,看到开课老师紧张,我会认为是听课干扰了这位老师的正常教学,影响课堂的平静,我于是就不想听课了。教师同样是学习者,为什么不能从容一些呢?每节课都可以轻松愉快,正常课堂应当有舒心的笑声。我的经验,如果一节课环环相扣毫无瑕疵,我会觉得不真实。

我好像没有经历过“紧张的学习”,所以不太能接受,特别是普通教育、基础教育,为什么要强调“紧张”,我一直怀疑“紧张”状态下的教学能否养成好习惯、能否形成智慧和经验。“冥想”和“觉悟”往往在长时间的安静环境中孕育,在无所事事的时段,人也许会有灵机一动的闪光,智者的思想随时会被触发,人们视之为“发现”,而这在“紧张”的状态下几乎不可能获得。

人在恐惧状态下不仅不可能培育出创造精神,只会丧失正常思维。在教师“高标准严要求”的警告下,他不求创新,但求无过,希望保险平安。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有真正的“学习”。有学生回忆中学时代老师上课,听课时的感觉,“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过去了”,如坐春风。读论语,几乎全是简单的问答,不但找不到孔子和弟子们的“紧张”,甚至还有人在自顾自地在一旁鼓瑟,陶醉其中。教育界传统的说法“第十名现象”,指的是那些不需要经过太多努力而能保持“中上水平”的学生,——不是他努力才能获得的结果,而是他游刃有余,还要用一半时间去听音乐,打球。

紧张,无论对学生还是教师,都是败坏趣味的因子。何必要把一节课安排得那样“充实”,何必要让每个学生都“专心”,“注意力集中”听些缺乏思想的絮絮叨叨,那不如让思想自由地飞翔呢。在课上看到一些学生微笑,会发现他们可能在想自己开心的事,在我有了一些教学经验之后 ,我不试图提醒他们,我了解这些学生,他们的确不需要用太多的精力去对付和考试有关的事。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去琢磨感兴趣的事,不管这些事和学科学习有什么关系,也不管那些是不是胡思乱想。有思想的自由,就有可能孕育创造的意识,哪怕他一节课只是在想一个句子,构想一个画面。

学习不是夺标夺魁,不是生命赛跑,学校教育要培育生命态度和生活品质意识,要培育从容的学习风度和处世哲学。不要制造紧张,不要鼓吹什么早出人才快出人才,二三十岁就把四五十岁的事做完,然后“英年早逝”,非常可惜,生命之途漫长,为什么不慢慢走呢,急急忙忙往终点赶,

       培养学生高效率地学习并处理个人事务的习惯,确有必要,但并非要人为地造成紧张氛围,用施加压力的方式逼使学生加快生活节奏。规训太多了,束缚就很难挣脱。中小学生在成长期,生活节奏绷得过紧,精力透支,趣味丧失,以后发展可能会有限。心理处于紧张状态时,精神受压迫,思维不自由,往往只能机械服从;“急中生智”或许可能救急,但不太可能有突破和创新的机缘。世界文明史上那些辉煌的创造,都有漫长的蕴蓄和发展的时期,甚至迂回曲折,反反复复。

应当让学生学会利用时间,张弛有度,而不宜提倡“紧张”。他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需要独处,需要自由地想象;他需要调动记忆,需要把整理此前的思绪,需要有比较安静的环境延续此前的思考和想象;他需要寻找并汲取一些前人的经验或教训,他要堵塞一些不可靠的通道,他需要开拓一些新的思路;总之,他没有闲着,他在思想,并不无聊,在混沌中,渐渐地出现一些光亮,渐渐地比较明晰了。这个过程,需要“慢”。

有些老师的课堂永远有鞭子在响,羊群变成了狼群,教师竟然认为是自己的使命,这是什么样的教育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