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南苑 中华第一山(下)
文/寻吟子
仙踪何处飞来石 千叶莲花第一峰
黄山号称36大峰、36小峰,其实山峰实数远不止此,真个是峰如苍海。主峰光明顶海拔1841米,导游鼓动我们:不到光明顶,不算黄山客。出北海逶迤登峰数度席地而憩,终于从遥不可及的电视塔旁登上光明顶。光溜溜的花岗岩质的光明顶上可容数十人同时取景。置身光明顶举目四顾,黄山群峰如雨后春笋,高低错落地林立于五百里山域之中。居高下瞰,众山皆小。伸手向上,似可触天。
黄山莲花峰,千叶张开,清秀脱俗
放眼远眺,云卷云舒,海气浮沉。光明顶一侧莲花峰突出光明顶40余米,千叶张开,清秀脱俗。古人“缒石攀萝上碧峰,千山独让此为宗“诗句既让我辈诗歌后学感叹古人登山之艰难,又愧自己两度乘车登山,还捶着腿肚叫痛。
《红楼梦》电视剧首取景之黄山奇观“飞来石”
从上、下光明顶的山路上,还看到许多类人类兽、似景似物的奇巧怪石。如石猴观海、观音探海……最显眼的是西北方向巨大的飞来石。此石从《红楼梦》电视剧片首中多次观看,百看不厌。今日虽凭栏远眺,遥距千米揽胜,仍令人兴奋不已,感慨万分。据说此石高达12米,重约360吨。如此重大之物,非地壳运动,天造神设,即今日高科技手段亦难将此巨石凌空置于绝顶平台也!
光明顶是在导游“不上光明顶,不算黄山客”口号鼓动下,才坚持不懈地攀登峰顶
从光明顶上下来在天海宾馆小憩午餐,一位黄山小姑娘在熙熙攘攘的千万游客中给我一份打勾的速答卷。其中有一项,游山后晚上最想干什么,如打牌、下棋、聊天、看电视等,我却在此各项之外的其他栏里填上“写作”二字。不知黄山一年过客千万、一日数万,如我者有几人?
百步云梯莺喉啭 鳌鱼洞外喊山声
从天海宾馆出来又是一阵爬山,来到今日游山最险要处“一线天”、“鳌鱼洞”景点。由于一线天、鳌鱼洞都是仅容一人通过上、下的峭壁狭洞,游客遂左、右分流而行。即走一线天不过鳌鱼洞,钻鳌鱼洞不走一线天。我的高山反应是紧紧抓住护栏,膝盖以下部分还在发软。忽然身后传来一声嘹亮悠长的男高音:“黄山,我来喽。”回首一看,高音竟然是我的九江老乡,今日同团、华诞七十有八的赵俊老先生口中喊出。赵老先生皓首童颜,酷爱旅行,善书画,身体在高龄老人队伍里称得上倍儿棒。老先生自豪地向旅游同伴宣言:“我年近八旬,凭自身体力登上黄山,是千金万金难买的事,为什么不高兴喊几声呢?”
作者夫人储备精力,准备攀登百步云梯
鳌鱼洞外又见到黄山一灵芝奇松,此松状如硕大灵芝,悬于绝壁之缝。我好不感叹:白素贞为救夫取灵芝于昆仑绝壁,黄山灵芝松亦生于绝壁悬崖,千年呼应,文学、人学、自然一脉相通,融于情而寓于理,古今相同也!
出鳌鱼洞后就是黄山有名的“百步云梯”险境。抬首仰望,级级石阶宛如一架天梯从苍茫天空垂下,侧身俯瞰,深渊万丈冷气森森;天之茫茫广不可探,渊之沉沉深不可测。我问身边的导游:“真有一百步呀?”导游可不含糊:“二百一十七级。”我的天!又是二百多级梯阶,既称梯即为梯也!我数着石级而上,数到四十级就在石阶上席地小坐一会、或倚着石栏杆小憇一刻。坐了四、五次石阶,方登上仙境云梯之端。
作者每行50级石阶,必倚坐石阶栏杆小憇
正在喘息未定,身后又传来莺声燕语的刘三姐歌剧唱腔和一阵热烈的鼓掌声,好奇怪的转头一看,原来是赵老先生的夫人正在吊嗓。老夫人一袭红衫本已格外醒目,婉啭歌喉又令游客为之一震。这一对老人活出了自身价值,堪称老人队伍中典范。我登梯疲劳之感被老人歌声一扫而光,继续向今日游山最后景点“迎客松”冲刺。
鸳鸯戏水龟探海
千年寿星迎客松
未到迎客松玉屏楼前,“金龟探海”奇景却拉住了游人脚步。金龟实际上是一座巨大山峰,峰的一壁状如巨龟之背,峰顶却天生龟首向上,似从茫茫峰海中探出小脑袋叩问苍天。最奇怪的是龟背下部天然石纹“鸳鸯戏水”,石壁上鸳鸯鸟比翼浮游,纹理清晰状如浮雕。这千丈危崖之下,绝非人力所为,只好搬来陈词描述:鬼斧神工!
黄山风景松为首,千年寿星迎客松
终于来到最后景点所在玉屏楼迎客松处。黄山风景之首为松,迎客松又为诸多奇松之首。玉屏楼海拔1600米,迎客松寿逾千年,生于险峰仍然枝繁叶茂,英姿勃发,枝叶短粗、顶平如削,巨臂前伸作迎客之状。千年古松旁石壁上镌刻着今古豪言壮语:“江山如此多娇”、“岱宗逊色”、“黄山第一处”等等,顿使爬山疲惫之身精神焕发,气力再生。
从玉屏索道乘缆车下山坐的是小缆车,不象云谷站“大巴”那样拥挤。下山途中又接受了黄山最后一个吉祥礼物:玉屏峰万年“仙桃”石。仙桃石虽是石质,却让坐在缆车上口渴肚饥的我望桃生津、如享美味。真是黄山之大,无奇不有。
奇葩黄山仙桃石,游客误入蟠桃园
文学作品中多把蓬莱、昆仑称为仙山圣境。蓬莱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虚构神话所在北海,昆仑更是远在万里西疆,普通游客根本欣赏不到它莽苍苍的雄姿。而今日黄山胜境却是人人可以摒弃传说亲身游历的仙境福地。收天上人间美好风光于眼底,揽无穷奇幻佳妙于一怀。
黄山聚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匡庐之美、天柱之奇于一山
以笔者之游历,认为黄山聚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峨嵋之秀、匡庐之美、天柱之奇于一山,诚如徐霞客席地所记之心情:“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三日作诗文五篇,
选七律一首束笔。借黄山之壮美,抒诗家之豪情:
才游五岳万重巅,又识中华第一山。
鼎立青峰天阙柱,漂浮白浪玉门关。
悬崖峭壁苍松挂,绝顶平台巨石嵌。
碑刻如林空四海,长亭画阁彩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