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与教育的启示
(2025-11-12 09:43:26)
标签:
杂谈 |
今天一早,我空腹去医院抽血化验。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各项指标迟早都会出现异常。我们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习惯——只要发现数值偏离正常,就赶紧去医院、吃药,直到指标恢复如初。可事实上,很多指标的变化,不过是身体自然老化的结果。机体的功能一天天减弱,这是生命的常态,只是每个人的变化速度不同而已。
太太对各种化验指标极为敏感,只要有一点异常,就要查个明白。这次也是因为我的肾功能指标——肾小球滤过率略有下降。虽然仍在正常范围,她还是希望我到她所在的医院再查得更仔细些。其实我们都明白,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可治,只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罢了。
从这件小事,我忽然想到教育。很多家长都希望把孩子送进著名学校,以为那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但我始终觉得,名校对一个孩子的帮助,未必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大。尤其在澳洲的华人家长中,这种“名校情结”尤为普遍。可他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学习的好坏,根本在于孩子自己——他是否喜欢读书,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是否从中找到乐趣。
如果一个孩子不爱学习,缺乏兴趣和内在驱动力,即使送进最好的学校,遇到最好的老师,也难有成效。所谓名校升学率高,不过是因为优秀的学生与教师相互吸引,彼此成就罢了。
记得二十多年前,我有位朋友,为了让女儿考进墨尔本最好的女子中学,特意让她在成绩一般的小学就读,好在中学招生时能排进前几名。果然,她如愿以偿地进了那所名校。可几年后,她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那时我便更加确信,教育的关键从来不在学校的名字,而在学生本人是否真正热爱学习。
如今的教育,多半成了应试的较量,靠题海战术和技巧换取分数。这样的学习,与智慧、兴趣和成长无关。真正的学习,是让心灵变得丰盈,让思维变得自由。
也许,无论是体检还是教育,都是人生的两面镜子。我们总希望通过外在的“指标”来衡量健康与成就,却忽略了内在的本质。身体有自己的节奏,成长有自己的步调。真正的智慧,是在懂得规律中顺其自然,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得通透而平和。
后记
人到一定年纪,才慢慢懂得:人生并非所有问题都有“解决方案”。身体的老去,孩子的成长,感情的冷暖,许多事都不是靠“努力”就能扭转的。我们能做的,不过是保持清醒,善待当下。
体检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指标,而在于提醒自己——要珍惜健康,节制欲望;教育的意义,也不在分数与名校,而在于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热爱世界。
生命的智慧,也许就在于此:接受变化,理解不完美,然后以一颗平常心,安然度过每一个晨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