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身体说话,也听世界叹息
(2025-07-16 15:29:14)
标签:
杂谈 |
年轻时,我从不在意米饭和面的软硬。饥饿当前,热热地一口吞下,管它黏稠还是干硬,都是“能量”。那时的身体像铁打的机器,任性又坚强,吃什么都能消化,熬多少夜也能恢复。那时候我不懂什么是“胃胀”的感觉,也不会因一碗饭的质地而皱眉。
但年过半百后,身体渐渐有了“意见”。饭若太硬,胃就抗议;面若不够软,消化就缓慢。妻子曾学过营养学,持有营养师证书,多年来饮食上事事为我考虑。尤其是在我确诊糖尿病后,她坚持每顿饭里都掺入一些梗米,说是为了控制血糖上升速度。
我也听话,吃了几年。但吃归吃,心里总感觉这米饭咽下去,胃里像堵着什么,闷闷的,不舒服。有时候吃完饭,反倒提不起精神。最近半年,陆续看到一些医学科普文章,才明白所谓“低升糖”,不过是延缓血糖上升的速度,而非减少总摄入的碳水量。更让我吃惊的是,有研究指出,梗米保留的皮层常常聚集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尤其是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越“完整”的粮食,污染物也可能越多。
这些发现让我重新反思所谓“健康饮食”的定义。是理论先行,还是身体感受为重?是听营养课本,还是听自己肠胃的声音?
妻子终于松口,同意我们吃回最简单的纯白米饭。米饭虽软,但吃下去胃却轻松多了,饭后散步时也觉得脚步轻盈。这一点点小转变,却让我感触良多。
原来,我们这一生,一直在学着听世界说话——课本的声音,专家的声音,舆论的声音。却常常忘了听听自己身体的声音,听听那每日与你相处、沉默又诚实的伙伴,在轻声细语地告诉你:这个不适合我,那个我不喜欢。
更深一层地想,我们甚至该学会听听地球的声音。那些土壤中悄然积聚的重金属,那些空气中漂浮的微粒,那些看不见的污染,其实都在无声地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也病了。我们无法独善其身,哪怕生活在最洁净的城市,也无法阻挡空气和雨水穿越国界的渗透。这不是悲观,而是清醒。
现代人的不安,不只是来自病症本身,更多来自不确定:这个“健康建议”是否靠谱?那个“超级食物”是否真的安全?连米饭都要思前想后、权衡利弊,我们究竟还能放心地吃下什么?
于是我渐渐明白,人生真正的智慧,也许不是追求所谓“最营养”,而是找到那个你吃了舒服、吃了安心的点。不是在理论中活着,而是在真实的体验中活着。
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能只看外表和标签,要看相处后的感觉是否自在愉快;食物也是如此,不在于它多“高级”,而在于你吃下去,身体是否点头。
听身体说话,是一种迟来的觉醒;听地球叹息,是一种无奈的清醒。而在这两个声音之间,我们活得更加温柔、谨慎,也更加真实。
前一篇:精神的寄托
后一篇:没有一口锅能永远不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