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需要意义吗?
(2025-06-07 09:52:26)
标签:
杂谈 |
这几天,国内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朱媛媛因病去世的消息。悼念的文字、缅怀的视频、人生回顾的特辑,一波接一波刷屏而来。人们唏嘘、怀念、共情,好像非得说点什么,把她的生命总结成某种“意义”,才算对逝者的尊重。
但不知为何,我心里却泛起一阵不适。
不是因为她的去世不值得哀悼,而是因为整个社会似乎总在借一个人的死亡,大张旗鼓地去制造情绪、贩卖感动、赋予意义。而我忍不住想问一句:一个人去世了,真的就必须意义重大吗?
人生在世,终点都是死亡。区别不过是年龄、方式和发生的时间地点。每天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悄无声息地离去?他们或许没有名气,没有被歌颂,但他们的生命就没有价值吗?朱媛媛之所以被广泛悼念,说到底,是因为她曾活在公众的视野里。而媒体借由这份“熟悉”,完成了一次情绪消费。
可讽刺的是,我们对“有名的人死了”的热烈反应,往往只是因为他们“方便成为象征”。象征什么?象征一种美好、努力、真实、悲情——总之,象征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这一切,似乎都指向一个文化现象:我们太习惯把普通的事情,装进意义的外壳里了。
死亡不能只是“死了”,还要“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思考”;疾病不能只是“病了”,还要“成为激励人心的历程”;就连去趟西藏,也不只是旅行,而非得上升成“灵魂的升华”“心灵的净化”。我们活得越来越像一个不停为自己编故事的群体,仿佛每一步都需要配上哲学注解,才显得不虚此行。
可我却越来越怀疑:意义真的那么重要吗?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人要活得有意义”。可什么是意义?是功成名就?是帮助他人?是完成使命?还是经历风雨之后的顿悟?这套标准太高,也太模糊。大多数人一辈子都活得平凡,甚至无波无澜。难道他们就“不值得被记住”?他们的死亡,就“没有价值”?
有时候我觉得,那些执意为人生赋意义的努力,恰恰是因为我们太害怕面对生命的无常与空白。我们不愿意承认:人来人往,本无意义。但当你看清了这一点,反而可能更坦然地活着。你开始接受生命中的平庸、普通、不完美,也能在一碗白粥、一场细雨中找到实实在在的慰藉,而不是等着意义来“降临”。
是的,死亡终将到来。而在那之前,我们不过是行走于日常烟火之间的一个个普通人:煮饭、散步、疲惫、微笑。我们不需要每一次呼吸都配上灵魂的标签,也无需把每一段经历都写成史诗。有时候,活着本身,就是意义。
朱媛媛走了。她曾演绎过一些平凡人的故事,真实、动人。也许她的离开,不是为了“唤醒我们”,不是为了“引发什么思考”,而只是——她该走了,仅此而已。
让她安静地离开,让我们安静地活着,不去虚构意义,也许,正是一种最大的尊重。
前一篇:一句玩笑,一点欢喜
后一篇: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