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人是不会变好的,除非他先自我关怀

(2023-01-21 06:34:48)
标签:

杂谈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想做却一直没做成」的事:
  
  总在计划减肥,却没有哪次真正成功;
  
  想对孩子、伴侣温柔些,可脾气一上来就控制不住;
  
  渴望工作上有成就,但完成基本工作都吃力;
  
  ……
  
  这时,挫败、沮丧、提不起劲……整个人失去抓手,更加做不成事。
  
  那么,事情究竟是如何搞砸的?
  
  关键的原因有两点。
  
  原因一:
  
  立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先来看一个故事。
  
  姜莉今年35岁,是一个7岁女孩的妈妈。
  
  她爱这个孩子,希望做一个温柔的妈妈,给孩子好的教育。
  
  但有意思的是,她继承了父亲的脾气——易怒,尤其面对亲近的人。
  
  30多年来,她都是如此,一触即发。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幕:
  
  一次下班,她带女儿逛超市。
  
  去之前,两人约好:可以买零食,但不能买冰激凌。
  
  可是一到超市,孩子就一直叫嚷着要吃冰激凌。
  
  她顿时火从中来:
  
  大冬天的吃什么冰的!刚刚都说好了不吃的,你怎么总是说不听?!
  
  一通责骂,一下把女儿吓哭了。
  
  看到女儿眼泪汪汪的样子,她又马上清醒,忍不住自责:
  
  怎么回事?!我不是说了,要当温柔妈妈!!!
  
  从女儿出生开始,这样的场景上演了7年。
  
  姜女士还是没能实现自己“温柔妈妈”的目标。
  
  她很沮丧,还怀疑起自己,是不是够资格做母亲?
  
  姜女士和大多数“困在原地”的人一样,给自己立下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
  
  为什么说目标不切实际呢?
  
  因为,她希望「当下糟糕的自己」立即变成「想象中符合期待的自己」。
  
  完全没有中间一步步实现的过程。
  
  在姜女士眼中,只有从「暴脾气的妈妈」变成「温柔的妈妈」,
  
  而这件事的实际难度和所需的时间呢?
  
  忽略不计。
  
  如果她稍微停下来想想,就会对现状有更多理解——
  
  似乎除了发脾气,我不知道还可以怎么和小孩沟通;
  
  今天上班有很多糟心事,我没消化完自己的情绪;
  
  ……
  
  这样,姜女士就可以更加针对性地解决实际的困难:
  
  哦……我需要去学点与小孩的沟通方法;
  
  下次自己情绪比较堵时,要先好好安抚自己;
  
  ……
  
  当我们放下“立即变好”的期待,耐心看看自己,反而能一点点达成,哪怕最后只有60分。
  
  而更糟糕的是,他们会将做事过程中「正常的挫折」,当作「整体的失败」。
  
  但现实是,即便有意识地控制脾气,也总有失控的时候。
  
  这很正常,也很难避免。
  
  伤害了孩子,就事后道歉,做出弥补。
  
  要谅解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也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适应力——他能学会消化、接受父母身上的不完美之处。
  
  这样,我们才不会因为一次挫败,就认为自己很糟糕,选择放弃努力。
  
  武志红老师说:
  
  头脑设定目标时,会好高骛远,因为它不受时空限制。
  
  但身体执行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也很难立马实现。
  
  所以,如果你总是「想做做不到」,不妨思考一下:
  
  我是不是在要求自己立即、轻松、没有挫败地实现目标?
  
  当我们拥有不切实际的目标时,就更容易遭遇现实的暗礁。
  
  而这份幻想的破灭,也会将我们推入自我攻击的深渊,目标就越发遥远了。
  
  原因二:
  
  猛烈地自我攻击
  
  如果说,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让人无力改变,
  
  那么自我攻击,就是雪上加霜。
  
  朋友文晓,习惯严苛待己。
  
  工作上,她自然也渴望表现出色,获得老板和同事的认可。
  
  但现实却是,单单是日常工作,就让文晓焦头烂额:
  
  效率低下,日常加班;
  
  没休息好,又影响第二天的工作状态;
  
  结果呢,进度越发落后,成果也普普通通。
  
  一个关键原因是,自我攻击耗掉了她大量时间。
  
  只要手头任务不顺利,头脑中的批评者就会立马跳出来,指着自己骂:
  
  为什么别人都做得那么好,就你这么差劲?
  
  自我威胁时刻压在她头顶上方:
  
  我不够好;一旦我不够好,后果就会很严重。
  
  自我攻击下,大脑源源不断地制造「羞耻」与「焦虑」,事情也随之搞砸。
  
  为什么这样会搞砸事呢?
  
  首先,羞耻焦虑带来的强烈不安,会让我们无意识逃避问题。
  
  文晓在工作上,就总忍不住回避。
  
  每次打开未完成的文档,都要做好久心理建设:刷手机、和同事聊天、深呼吸……
  
  不仅如此,她甚至会自我妨碍——为了避免失败的耻辱,放弃做重要的事情。
  
  2年前,文晓就希望在B站做视频,但现在仍迟迟没有开始。
  
  因为她特别害怕:万一努力了,还失败,岂不是说明自己真的很差?
  
  只要拖延着,就能活在假想的安全感里:如果我尽全力,没准也能做好。
  
  其次,羞耻焦虑会让我们退缩、胆小,不相信自己能做成事。
  
  研究显示,我们对自己能力的信念,与实现梦想的能力有直接关系。
  
  也就是说,你越不相信自己可以做成,就越容易失败。
  
  因为对结果的惴惴不安,会大幅破坏我们做事的状态——
  
  身体变得紧绷,忧虑的声音也会一直在头脑中嗡嗡嗡:
  
  万一搞砸了,这个月绩效就会很惨,老板也会瞧不起我……
  
  于是,每一个本该全力以赴的当下,都被负面情绪充斥消耗。
  
  这样的自己,还剩多少能量把事情做好呢?
  
  我们花太多精力避免失败
  
  于是没精力做成事情
  
  立下不切实际的目标,再猛烈攻击完不成的自己,都很容易让我们搞砸事情。
  
  明明渴望变好,却陷入了失败的怪圈。
  
  这听起来,很残忍,就像一个诅咒。
  
  那么,这样的做事方式,是怎么养成的?
  
  一个关键因素是:
  
  成长过程中,我们成功被当成理所当然,而失败与过错总被严苛对待。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
  
  表现不错时,父母一言不发;
  
  而表现不佳,就会有大人立马跳出来指责:
  
  你继续这么颓废的话,就别想上大学了;
  
  你看看你都胖成什么样了,还不赶紧减肥;
  
  ……
  
  这样的态度,暗示着:
  
  1、失败是个雷区,你碰不得。
  
  于是,长大过程中,我们花很多精力避免失败。
  
  但最后却沮丧地发现,没有人愿意切身体会自己的难处。
  
  2、做好了是常态,没什么大不了的。
  
  否则,为什么我做好了没有得到回应?而做不好我会被严厉地惩罚?
  
  一定还有更好的,我要向那个更好的靠近。
  
  3、批评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激励方法。
  
  有些人回想起自己的成长时,会说:幸好父母很严厉、逼迫我…
  
  这就是很典型的「对批评者的认同」,认为人只有被批评才能真正变好。
  
  更糟糕的是,一个长期被批评的人,自我批评也会作为他自我保护的方式,持续存在。
  
  首先,自我攻击能让他人的评价显得多余,减弱被伤害的力道。
  
  正如《自我关怀的力量》里所说:
  
  我会先发制人,在你之前批评我自己。
  
  我已经意识到我有多么的不尽如人意和不够完美,所以你就不要再说难听话,告诉我已经知道的事了。
  
  其次,自我攻击还能让我们高高在上,充满优越感与力量感。
  
  什么意思呢?
  
  指责自己时,我们既是手持鞭子的批评者,也是瑟缩在墙角的被批评者。
  
  我们既因为被攻击而无力、受伤;也能作为惩戒者,体会到一种义正词严的愤怒。
  
  而后者,会让我们感觉好极了:起码我能及时调转船头,惩罚犯错的自己,还算不错!
  
  觉察,就是改变的开始。
  
  那么,至此,我们必须去问,怎样才能打破诅咒呢?
  
  核心在于,让自己开始「做成事」。

想要做成事,你要学会自我关怀
  
  总做不成事的人,身体里同时住着批评者、被批评者。
  
  双方彼此为敌,互相对抗,最终消耗了自己。
  
  而一个能做成事的人,懂得自我关怀:让身体里的各个自我和谐相处,合力面对生活的挑战。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自我关怀,开始做成事呢?
  
  你可以试试《自我关怀的力量》里的一个练习:椅子对话。
  
  1、先回想一件自己想做做不成,还会导致自我攻击的事。
  
  2、再用3把椅子,分别指定成,身体里的各个自我:内心批评者、被批评者、明智关怀的观察者。
  
  3、你需要轮流在这3者间进行角色扮演,充分表达出他们的心声。
  
  这样,内在的声音就有机会放下对抗,彼此理解、整合。
  
  具体怎么练习呢?以减肥不成功为例。
  
  首先,坐在自我批评者的椅子上,表达出ta的心声,如:
  
  你怎么这么懒惰不自律?
  
  想想你身上的赘肉吧,恶心。
  
  要是减不下来,没有人会喜欢你的!
  
  接着,换到被批评者的椅子上,感受一下自己被批评时的心情,如:
  
  你这样批评我,我很受伤,也好焦虑。
  
  我很怕自己一直都这么胖,后果真的不敢想象……
  
  这样,双方在头脑里缠绕不清的拉扯,就能变得清晰可现。
  
  然后,让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对话。
  
  如:
  
  被批评者:我平时经常运动,也克制饮食。可是你却好像蹲守在一旁的警察:只要失控一次,你就拼命指责我,还说我恶心,我好难过。
  
  批评者:对不起,让你委屈了。
  
  被批评者:而且,减肥根本没有你想的那么容易!
  
  有时候我明明饱了还忍不住吃东西,是因为遇到了糟心事,但找不到其他方法排解。可你的指责,反而让我吃得更多!
  
  批评者:原来会这样啊,对不起,我真的没有考虑到。我只是真的很焦虑你减不下来,很害怕肥胖的你没人喜欢。我光顾着自己害怕了。下次我会试着去理解你。
  
  被批评者:谢谢你。我也想告诉你,以前我只知道你很严厉很凶,但没想到原来你的攻击背后藏着那么大的担忧和恐惧。
  
  批评者:谢谢你愿意理解我。
  
  当我们不再停留在表面的指责与伤害,深入去看,就能听见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批评者被不安笼罩;被批评者充满着愤怒……
  
  最后,坐到观察者的椅子上,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爱,分别对批评者与关怀者说话,如:
  
  对被批评者说:
  
  我看到你被自我攻击、无力羞耻的时候,真的特别心疼。
  
  你肯定很受伤也很煎熬吧,好想带你远离这种痛苦。
  
  你想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批评者,而是一个能支持自己、和你一起想办法的人。
  
  对批评者说:
  
  我看得见,你的攻击性有多强,背后就有多焦虑。
  
  想告诉你的是,无论你减肥是否成功,别人喜不喜欢你,我都会一直爱你,关怀你。
  
  当观察者将爱与关怀,传递给批评者与被批评者时,对抗会逐渐消融,理解也开始发生。
  
  这个练习需要你花些时间,反复练习。
  
  但渐渐地,你也许会发现,自己能用更积极地方式面对减肥过程里的挫败。
  
  比如,偷懒放弃一次锻炼、或者没管住嘴时,
  
  过去,你可能会攻击自己,结果反而吃得更多,甚至破罐子破摔干脆放弃减肥;
  
  但现在,你可能会摸摸自己的头,安抚道:
  
  我们不是神,总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这很正常。
  
  让我和你一起想想,这次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有什么办法能帮助你。
  
  不管你减肥成功与否,我一直都在。
  
  于是,一次挫败就只是一次挫败而已,它不会变成越滚越大的雪球。
  
  至此,内在战争终于停歇,内心平静得以归来。
  
  ……
  
  当然,掌握自我关怀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练习。
  
  但随着我们越来越熟练地安抚自己,就能在内心构建起一处安心之隅。
  
  自我关怀,提供了一方静谧的世外桃源,让我们远离无休止的“好”与“坏”的自我评判,停止问“我和他们一样好吗?我已经足够好了吗?”这种问题。
  
  在这触手可及的地方,我们拥有了获得长久以来深深渴望的温暖、支持和关爱的方法。
  
  ——《自我关怀的力量》
  
  同时,我们也能越变越好。
  
  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
  
  奇怪而又矛盾的是,我接受了现在的自己,而我又可以改变。
  
  终于,我们的身心回到了和谐之中,每一份能量都能用来成为更丰盛的自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