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泪,昨夜看完了《放牛班的春天》(法语《Les
Choristes》)这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国音乐电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执导。杰拉尔·朱诺、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贝尔兰德等人主演。
简单地说,这是一个音乐教师用歌声改变了一个班的问题少年。
那么,先说一个美育的问题。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极端的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的定义是认为美育指“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有人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我接着说我们中国教育的美育问题。
我们现在还有美育吗?从幼教到在高教,我们的美育在哪里?音乐、美术,还有体育,除了专业特长生之外,普通的学生还能享受多少呢?一味地数理化计算,一味地外语和语文的标准答案,连那么具备美育功能的语文也快变成了计算,我建议语文以后改为文学,不要总是在字里行间绕来绕去了,要把着重点放在文学所重点关照灵魂的特点上面。我们承认应试教育有功,但我们也得承认应试教育培养了考奴。
一个亲戚的女孩儿刚刚考上了大学,她从高一到高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他的后勤部。孩子走到我面前,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黑瘦黑瘦,戴着一副深度近视镜。谈文学艺术及历史,竟一脸茫茫然。我们就是这样培养人才的吗?
青少年出现那么多问题,不阳光、忧郁、堕落等等,与美育的缺失有没有关系?最应该是主科的音体美,现在居然成了次科。可有可无,实际等于了无。一曲好的音乐,一幅好的画作,一个好的锻炼项目,都会提升孩子的心灵。现在到底有多少孩子会作曲,有多少孩子会画画,有多少孩子热爱体育而强健了身心?
我们为什么就放弃美育了呢?数理化只是技能,不具备塑魂的直接功能。教育不止是教人技能,最重要的是育人。有技能而无灵魂的人才,到底能有什么用处呢?
十几年的教育,美育成了缺失,甚至成了零分和负分,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还将失去什么?教育如果不美,那么,就不是教育。两年前,新华社发表题为《音体美成“应景课”
素质教育“水中月”》
然而,时至今日没有看到实质性的改变,作为教育的外行,我深深为此担忧,敬请国内各大方家关注,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也想喊出一句,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