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午,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张贤亮,1936年12月生于南京,祖籍江苏盱眙,1955年后定居宁夏。代表作《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他创办的银川镇北堡西部影城曾是《大话西游》、《新龙门客栈》等作品拍摄基地。
每当去世一个伟大的人物,我都要在痛悼的同时,深切地担心,以后还会不会有这样的人了?答案总是难以肯定的。不是悲观,是客观。
张贤亮,是中国当代作家中为数不多的亮色。他所以明亮,是因为他自始至终放射真理的光辉。即使成名了,即使富有了,他仍然能够站在真理这一边,他一直在坚持并且快乐地做中国文学的良心。从少年到白头,从未改变。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说真话,也践行真话。这与说假话,或说真话践行假话的文学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良心,就是灵魂。
张贤亮的灵魂是与人类、国家、民族、大众、时代同频跳动的灵魂。他的灵魂里面充满哲学的深刻和诗歌的美丽,又现实又浪漫,同时,又拥有悲剧的色彩和无可奈何的孤独感。
我们常常就作品谈作家,是的,我也惊叹张贤亮那些不可替代的文学成就。但是,看作家更好的视角,是从他们的人品表现上去看。昨夜,我在阅读张贤亮的资料时,发现了如下的一份文本——
“救生行动”声明
贫困人士并不怕日常生活的捉襟见肘,最可怕的是贫病交加。一人得病,全家悲愁,这时他们急需社会的关怀与帮助。古人说“浮图之慈悲救生最大”,世界上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我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捐出人民币150万-180万元补助一些不属于、或超出医保范围而病人家庭又无力承担的医治费用。我将这种行动称为“救生行动”。“救生行动”的原则如下:
一、 “救生”对象限于宁夏地区及在宁夏工作年满一年、确实无力承担大额医治费用的贫困人口和来宁的外地打工者;
二、经医生确诊缴纳了医治费用通过手术或其它治疗手段即可挽救其生命或改善其命运的;
三、“救生行动”的资金经患者确认签字后,善款直接向医院缴付,现金不给予患者本人或其家庭;
四、“救生行动”不包括患者手术或治疗中的陪护费、营养费、旅费及术后的康复费、生活费等其它费用,更不为出现医患矛盾和纠纷的现象负责;
五、出于降低慈善成本、减少中间环节和使救治及时进行的考虑,我希望将“救生行动”办成一项民间与政府及医疗部门合作的慈善行动,有钱出钱,在位出力,相关人士大家一起来行善。故而委托银川市副市长李卫东牵头,联络区、市有关部门及医院与捐款人签订捐助协议,捐款人直接将善款汇入接受单位银行帐户,由民政单位与医疗机构严格按共同拟订的《实施方案》的规定使用。因我时间精力有限,不接受患者的个人申请,这点务求患者及其家人谅解。
六、“救生行动”要在阳光下进行,力求完全透明,出资情况及医治过程与费用及时在媒体和网络上公示,接受宁夏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舆论和网民的监督,使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困患者得到切实的救助,从死亡线上挽救一条生命是社会每一个人的责任;
七、“救生行动”完全是我个人的长期行为,不募集、不接受其他任何人的捐款。
这是张贤亮2010年3月26日通过媒体向全国发布的。从那一年开始,他每年捐出人民币150万~180万元开展“救生行动”,救助宁夏无力承担大额医疗费用的贫困患者。3年来,救助患者达到百余人次。2012年11月12日中午12点左右,一位年仅15岁的小女孩冒着风寒到镇北堡西部影城用她未完全恢复的双手打开一面题写“困难之时伸援手 救民水火千秋颂”的锦旗,她激动地说“谢谢张爷爷,救了我一次”这位小姑娘名叫谢文润,家住宁夏永宁县,15年前因救一位高压线下的孩子不幸失去了双手,当时在五医院的救治下虽然避免了截掉双手的厄运,但蜷缩的双手却永远无法正常生活,如果医治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对一个生活贫困的家庭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最终她的父母放弃了继续治疗。2012年谢文润得到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救生行动”的援助,支付了她救治期间的所有医疗费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恢复,她的双手已恢复基本功能,这对谢文润而言等于让她重获新生。张贤亮他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在社会中起到了巨大的反响。
这是他在做了亿万富翁后的卓越表现。
关于张贤亮的光明,我们还需要多说吗?说他是光明,因为他真实,始终如一的真实。他的作品是极品,他的人品更是极品。
作家是世上说得最多的人,但能够做得最好却并不多见。张贤亮是这为数不多中的伟大人物之一。
怀念张贤亮,更感谢他光照了中国文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