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情感 |
分类: 透视历史 |


有个传说讲,昭君出塞后,写了一封信给元帝。信的内容如下:“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之,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陟,移于贱工,南望汉阙,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少怜之。”据说元帝得书,大为动情,转而恼恨画工从中作梗,穷究其欺君之罪。画工毛延寿等五人“同日弃市”,一时京城画工几乎绝迹。
看起来,元帝的死与这件痛悔事有关。那么,有根据吗?似乎是有一个,这就是汉元帝的性格。这位皇帝的突出特点是,“柔仁好儒”,什么意思?温柔仁慈,喜好儒术是也。从这个角度看,他应有多情的样子。有点小资历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脆弱态。这位刘邦的八代孙,身上再没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刚毅了。他在王昭君走后四个月而驾崩,其害相思病似乎也成立。这从当日发现昭君惊艳痛悔的情形上可以看出来,“朝廷又赐给锦帛28000匹,絮16000斤,以及美玉金银无数。汉元帝格外多情起来,他亲自饯行,送出长安十余里。望着昭君的毡车、驼队消失在长河落日中,42岁的皇帝凄凄惶惶,怅然若失。殊不知,他生命的最终驿站也不期而至”昭君走到他去世,仅仅有四个月的光景,而学者们没有发现他在此前有什么恶劣病情的诊断报告。
看起来,汉元帝还真像是害了相王昭君之思而死的呢。呜呼,谁让当时是那么宠信宦官呢?汉元帝始终依赖宦官,因为他认为宦官没有家室,形不成盘根错节的庞大集团。这就是元帝朝宦官石显之流得势的根本原因。加之,宦官石显善于顺风承旨,阿谀奉承,元帝可以称心如意,为所欲为。其实石显之流早有“外党”,和外戚史丹、许嘉勾结在一起,还拉拢了一批见风使舵的儒臣匡衡、贡禹、五鹿充宗等人,结成朋党。人像画家毛延寿无疑是那些宦官的铁哥们,不然,他怎么敢做出那样的欺诈皇帝的大事来?再则说了,汉元帝也不是什么厉害角色,从元帝开始,西汉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王昭君一个从未谋面的宫女,一旦发现了她的惊艳,就痛悔远嫁,就害想思,可见其作为帝王的小器。马致远据此写成了他的爱情剧《汉宫秋》表示同情,假托古人以述自己之情也说不定,顶多也不过是文人的胡乱起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