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的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誊,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垄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
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我查了一下,这篇文章写于1921年1月。那个时候,按以往的说法,是风雨如晦的日子,“五四”运动刚刚被镇压下去,1月1日,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正式开学,1月4日——沈雁冰、郑振铎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旧的希望刚刚破灭,新的希望好像也只是一点星火。当时的中国人,准确地说,是在挣扎之中。
天使一样的冰心,一手日月,一手鲜花,微笑着向人们走来,带来活着的美丽及对美丽的向往。有人说这是冰心的矫情,错了,她不需要。这从她当时的另一些批判的作品和晚年的现实主义创作来看,是一清二楚的。冰心在《笑》这篇作品里,说的是笑着活下去,让苟活变成生活。这和同一时间段鲁迅写出的《故乡》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的都是对希望和理想的追求。
想想“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想想“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想想“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地笑。”一旦想起来了,心里就别提有多么的暖意融融,那时,我们没有别的选择,就是微笑着面对这个世界,然后,快乐地生活下去。并且,学着孩子的天真,在坚韧不拔的努力中,期盼所有笑的故事发生,哪怕是在很远的遥远里面。当然,这不是傻笑,而是美丽的笑,是头上罩着七彩云的笑,是伴有天使的翅子翔云那种妙音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