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那一句“小扣柴扉久不开”让我猜想了多年。
那个柴扉里面的人是谁,他在干什么呢?老友来了,为什么就不开门呢?
过去总是觉得他太不对了,人情寡淡。可这两天,忽又觉得他不应声是对的,而且是那么地正确。不但保住了门前的“苍苔”,还让叶先生得了一首好诗(《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还献给后世一方绝妙的意境。
叶先生没说他游的是谁家的小园,也没明说那个隐在柴扉后的人是谁。但他长期居住在西湖畔,与真德秀、葛天民来往过密。前者为理学家,后者为诗人,都有可能。这里且不管他。
但不管是谁,那躲在柴扉后面的一定是位高士。
叶先生小扣柴扉的时候,他应是在半睡半醒之间,那时,书已读倦,那时琴已鸣绝,那时连香炉里的烟也懒懒地,连伸个美人那样的懒腰也懒得。
不,叶先生小扣柴扉之时,他应是绝对清醒之时。
他清得有点冷地凝视这个世界,在他看来,一切都是那么多余,满园春色算什么?一枝红杏何足挂齿?所有的动作,包括思考的动作,都是不自然的,都是做作的。“苍苔”是他的心境,因为苍台几乎是静止的,几乎是无动作的,但又被好友的小扣侵扰了,所以,才要“久不开”,保护“苍苔”,捍卫自己的心境。
人到这个世界上来,无端地给这世界添了好多麻烦,让世界无端忍受了好多东西,而人自己也好像百般不情愿地忍受着。
那么,不如不开这柴扉,算是可怜世界,也算是对自己慈悲。
高士的此刻,什么也想不得,什么也听不见,就那样清得有冷地凝视这个世界,左手旁的古书无声地翻阅文字给自己看,右手边的古琴无言地暗拨心声给自己听,其他的也都知趣地悄然着自己。后来,终于连小扣也悄然而退了。
高士以自己独有的沉静,赋得了另一首诗,让我们品起来,常常感到凉丝丝的神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