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玉

(2012-01-26 05:42:12)
标签:

杂谈

分类: 美文

问玉

   

    这是一枚玉佩。

    我把她放在这紫绸之上,让她在闪光的同时,像百岁老人那样听我提问,并耐心地给我讲出百年的故事。

她橢圆形,边缘为刻丝卷云纹,中部刻两朵梅花。周边皆镂花纹。雕工简洁流畅,纹饰富于变化。正面为满文斋戒 背面压地楷书“斋戒”。四根绿丝线挽着上端的梅枝,丝线从梅枝下出来向上在一红珊瑚珠上结集,最后穿过红珊瑚形成两个对称的扣眼。

清康熙帝规定,斋戒佩要佩在心胸之间。足见其庄严程度。

专家说,这是清代官员上朝必戴的“斋戒佩”,玉质的,应是二品以上大员所佩。

小心翼翼地握在掌中,冰手,片刻之后,便温润了。怎么就这么亲近,难道你认识我?可我过去还真不知道你是谁呢?

史料这样记载——

斋戒佩是清代皇帝及文武官员祭祀时,挂在身上的警示牌。

  斋戒是女真人祭礼中的重要环节,每次祭祀前,必先期斋戒,斋戒期间,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以示对神圣的恭敬与虔诚。清人入关前,皇太极建坛祭天,即定有先期斋戒之仪。

天聪十年(1636年)六月,皇太极降谕定祭祀仪制,强调祭天、祭神,若不斋戒,实属不宜,乃定祭前必行斋戒制。
  顺治三年(1646)定郊祀斋戒仪制。顺治八年(1651)改定,大祀斋戒三日,中祀斋戒二日。十四年(1657)又定,凡陪祀各官亦应斋戒。每于斋戒期前,由礼部行文各部院及八旗各衙门,开列应行斋戒官员的职衔名单,凡文职送吏部,武职送兵部,并送都察院查核。大祀陪祀王、公斋于紫禁城内,文武百官各斋于公署。斋期前一日需沐浴,斋期不理刑名,不宴会,不作乐,不宿内寝,不问疾吊丧,不饮酒荤,不祭神,不扫墓。若有疾病或服孝期者,均不与戒。凡斋期,由太常寺进斋戒牌及铜人,于乾清门置黄案、各衙门于大堂正中设案,立斋戒红牌。同时规定,斋戒日行斋各官,皆佩斋戒佩,以防亵慢,并派有稽查官及查坛官行查。这就是斋戒佩的来历了。

这样说来,我大致知道这个玉佩是哪些先人的东西了,它的起点应是我的九世祖在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十七日上任的那天,我也大致清楚了它的迁徙路线,即紫禁城—北京雨儿胡同—盛京荣宝铛胡同——六合殿东胡同……
   
“文革”前,我在一个首饰盒里第一次看见她。当时,没有在意,只是在她缀着的红珊瑚珠上用小手指点了一下,就匆匆跑开玩去了。

后来,就多少年不再看见了。据说,是姐姐在爸爸的床下找到了,落得满面尘灰。只轻轻地吹一口气,它便光润如初了。

浩劫之后,她是惟一幸存的先人用过的物件。躲过劫难,就是为了现在要给我讲故事吧。

300多年了,她陪伴我们这支人走过了多少风雨路程?有多少的故事散落在远征的长途上?我只知道,她见过了我们家13代人,前十代已走进历史的彼岸,后面的我们正履着先人们的脚印一路前行。

我有可能拾起那一串串珠子一样的故事吗?前十代,我从老谱子上看那些名字,一一算去,已经过了百人。也就是说,这块斋戒佩,至少有上百人抚摸过她,亲吻过她。她呢,一一听过那些先人的心跳,并一一感受他们的体温和气息。

300多年来,她和我的这些先人心心相印,她都看到了什么,她都记住了什么?那些征战故事中的“巴图鲁”、那些治国故事中的重臣大吏,那些读书故事中的精于骑射的墨客、那些持家故事中的视名节为生命的绅士名媛……

上马怎样击狂虏,下马怎样草军书?出则为兵是什么样?入则为民又是什么样?疆场之上,如何气吞万里如虎?酒楼之中,怎样乘兴鲸吸飞觞?醒时如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醉时怎样推敲琴棋书画咀嚼诗韵戏腔?文武之道如何集于一身,一张一弛怎样收放自如?老宅中那些曾经陈列的兵器,都是何人宝物?博物馆里遗留的水墨都是谁人心灵?三百年风云变幻,三百年人世沧桑,一个家族兴旺发达代有才人的奥秘又是什么?品质真的可以遗传,灵魂真的也有基因?

据说,玉是有灵性的,一切她都看得见,一切她都记得住,一切她都知道,一切她都懂得。

我无法与先人们对话,但我有幸握着这块佩玉。她可怜我的痴情,理解我的心情,因此她静静地倾听我的提问,无声地述说那些我不曾见到而又特别怀念的故事。

我呢,就是这样逐字逐句地读出一部长长的史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