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中国棉花的消费弹性
(2011-03-31 12:08:27)
标签:
转载 |
分类: 棉花 |
有人想把去年的棉花高价推手的“奥斯卡小金人”也颁发给发改委一个,叫做“最佳艺术指导奖”。
一是因为它把储备抛得彻底,让市场在长时间内处于“无锚定”状态,价格随波逐流,随心所欲;二是因为它抛得艺术,每天一小口,把大家的胃口调的高高的,抛储价格成了现货的风向标,短时间内,价格扶摇直上,看点颇多。
抛储的初衷和结果大相径庭,发改委的行为也饱受讥讽,之所以是讥讽不是诟病,是因为大家都赚了,下游顺利的接盘并且顺利的消化了。
其实发改委也有苦衷,最大的苦衷就是统计数据的不可靠。按照“权威数据”做的“科学决策”,还不如拍脑袋来的靠谱。
其中最大的不确定还是棉花的消费量。消费量的不确定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编外企业”。这些企业分布广泛,每家规模1-2
万锭,生产灵活,数量众多。
“火上浇油”:纱线市场好,他们就开启产能,和“编内企业”一样消耗资源,抢夺资源,且体量巨大。我们 体会到的消费量要远大于计算出的消费量,我们感觉到的资源稀缺程度远大于计算出来的,去年就是如此。
“落井下石”:一旦纱线市场疲软,已经不赚钱了,他们就关门,工人变成农民工,去打个短工什么的。这些巨大的产能就消失了。资源一下子就走不动了。原来看似稀缺的资源竟然有富余了。
这些消费的弹性,让需求不再“平滑”,给当局的判断带来很大障碍。
所以要玩好棉花,而不被棉花玩,还真的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