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剩女成长记
2014年7月16日晚上,周迅身穿香奈儿高级定制的白色婚纱,美美地和高圣远站在台上宣布结婚时,我的朋友圈沸腾了。李亚鹏、大齐、王朔……周迅的爱情如此万众瞩目,她几乎成了为爱情而生的女人的标本。但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每一段情的折翼又让人们感叹她的情路坎坷。和高圣远的这段婚姻到来之际,让人们把对周公子的赞美推到了巅峰。这背后蕴藏的,其实是对爱情和婚姻几近痴迷与癫狂的社会文化。
主社会舆论总是宣扬,女人为爱情而生,爱情是女人获得幸福的必要条件,获得爱情的女人是胜利者。在电视剧中,容光焕发的女人,肯定是因为有爱情的滋润,有了爱情仿佛一切都有了着落;没有爱情的女人,就像枯萎的花朵那样可怜,即便她在其他方面很成功,仍然被奚落“没有爱情,赢得世界又如何”。
女人的爱情还被专门设立了一套标准:爱情是盲目的,爱情是排他的,爱情就是终生厮守,爱情就是付出和奉献,爱情是不计较自身的利益得失……如果女人对男人的感情不符合这些爱情定义,女人就会被告知,那不是爱情,只是比爱情低层次的一种情感而已,比如暧昧的好感、性冲动、利益驱动等等。
但其实,爱情是一种主观感受,它从未有过基于客观基础上的科学定义,也永远不会有。正如医学上对痛苦的定义:痛苦是主观体验,非客观概念;经受痛苦的人认为什么是痛苦,什么就是痛苦。同样,爱情也是主观感受而非客观概念。爱情是一种任何人不经过努力就可以萌生的感受,这就注定了它既不神圣也不高尚。不长久、不专一、不奉献、不妥协、不盲目的爱情,并非就比那些长久、专一、奉献、妥协而盲目的爱情卑微。
然而,当女人要直抒胸臆表达“我爱这个男人”时,社会舆论会检视她的“爱情”是否符合主流社会的定义和规范,用旁人的眼光和闲言碎语剥夺女人的主体感知权,“你愿意为他牺牲,为他生孩子,原谅他的过错,无条件信任他,不考虑他的经济条件,并爱他的父母吗?不愿意,你就不配言爱。”
在婚姻依靠自由恋爱的当今,社会文化将爱情摆放在女人人生中最重要的位置,赋予它道德高度,并设立一套标准来审核女人的感情是否配称爱情,这种文化其实是代替了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伦理,来鼓励女人对男人的忠诚和奉献。向女人灌输爱情观,已经成为社会约束和规范女性行为的手段。
但真相是,爱情并不是女人生活的必需品,任何爱情或爱的感觉都不值得女人放下一切去追随。对爱情的判断和取舍,只取决于每个女人自己的感受和利益衡量。爱情也不神圣,它和友情、亲情、同窗情谊、同事之情等诸多情感一样,都只是女人情感生活中的某个组成部分,爱情的重要性并非理所当然地排在第一位。爱一个人也不一定想要与他朝夕相对,对想保持独立空间和隐私的人来说,定时约会可能才是最适合的相处方式。爱情的终点也不是厮守终生;西方的研究已经表明,大部分人的爱情只能维持18-30个月。在个性张扬的年代,用婚姻来定格爱情并相守永远,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越是追求幸福的人,越发现爱情的短暂和易逝。失去爱情,带来的也不一定是痛苦。如果一段爱情带来了煎熬和痛苦,扔掉爱情会让女人变得轻松和幸福。
把涉及金钱的感情定义为非爱情,是主流文化防止女人在爱情内追求个人利益的重要手段。女人因为男人的经济状况被拖累而对他“爱不起来”的时候,往往要面对这样的舆论质问:“你爱的是人还是钱?”。言外之意,考虑男人的经济状况就不叫爱情。主流文化把爱情吹捧为最纯净的东西,但是这种吹捧从来没有过依据。爱情不见得是一个纯净物,更多的时候它是混合物。对人品气质的欣赏、交流中感到的契合、性方面的向往、熟识所带来的舒服和安全感、因获得支持而产生的感动、合作的需要、利益的满足……不同因素以各种比例混合,才构成了不同人的爱情。一个人有一种爱情配方,一百个人可以有一百种不同的爱情。每个人的爱情,不需要符合主流模式,也不用追求主流社会的认可,它的价值只取决于它给当事人带来多少享受与利益。
我们还常听说,人一生中的“真爱”是唯一的,是错过就不再有,失去就不复来的。其实,真爱的唯一性也是没有依据的。不存在哪个男人给你带来的慰藉和愉悦是其他任何男人都无法替代的。对于每个女人来说,世界上每一时刻,都有千千万万的男人,是只要和她相识就可以成为她的真爱的。就算是把范围缩小到一个城市内,可以成为一个女人的真爱的男人,也会不止一个。只是,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男人;而且我们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寻找真爱当作主业。不过,真爱的可能性是永不枯竭的;一份爱情离我们而去之后,下一个真爱随时可能进入我们的生活。
不要让别人告诉你爱情是什么,爱情中的女人应该什么样,爱情的重要性有多大。爱情是高度个性化的主观感受,你的爱情与别人的不同,不意味着你的爱情比别人的低级。爱情不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此时不在爱情中不意味着不幸福。爱情既可以给女人带来愉悦,也可以给女人带来痛苦,所以女人的选择并非总要听从爱情的指引。女人并非为爱情而生,只有扔掉主流社会给女人套上的爱情枷锁,女人才能成为爱情的主人。
剩女成长记:
这是《中国剩女调查》作者罗爱萍和王蜂运行的微信公众号。该书用详实的调查,击破污蔑恐吓剩女的种种谎言,旗帜鲜明地支剩女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作为《中国剩女调查》的延伸,我们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情感、友谊、亲情、职场、进修、养老等方面的经验、感悟和认知,也会不定期举办分享会或讲座,希望把单身女性连接起来,互相支持,互相打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