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三优工程之案例分析
(2013-02-25 15:28:36)
标签:
转载 |
分类: 经典共享 |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案例分析
陈晋青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P82的内容
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中心;
2、以操作为主要手段;
3、以感悟为学习目的;
4、以发现为宗旨。
设计理念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我有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3、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是我这节课实施时的最大特色,也是我教学的一贯风格。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4、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吸管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体验实验发现、 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动 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策略,发展思维。
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难点: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那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
(三条线的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那是不是随便的三条线段都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不一定)
好吧,同学们,那我们这节课就一定要看看三角形的三条边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什么情况下就围不成?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2:明确目标
(1)、找到方法、
(2)、得出结论
(3)、解决应用
3、预期效果
关于三角形的知识真的很多,而三角形三边关系是最有趣,最值得探究的,你有信心把它探究出来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直接简单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而通过目标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动方向,课堂上,让学生对学习的效果,进行积极的、合理的、真实的预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必胜的学习信念,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理解“任意”
1、任务呈现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老师这儿给大家准备的是一条16厘米的“线段”,当然线段是用吸管做的。你能不能用这根吸管折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开始操作
(预设: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要想办法围一个三角形)
3展示交流
(1)、展示围成的,把数据记录下来
(2)、如果学生有围不成的,一起解决。(如果学生都围成了,老师有围不成的,帮老师解决怎么回事?(3、4、8)(3、3、10)(5、3、8)
(3)、小结并板书:三角形
(4)、同学们老师可是知道了,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是吧,看看这三条线段:5、9,2、因为5+9>2,所以能围成,你们同意吗?
不行,因为5+9>2,9+2>5,可是2+5<7。
看来,三条边都得比较,那能不能说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该怎么说呢?三角形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
(5)、验证前面围成的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并用字母表示a+b>c
【设计意图:老师似乎是向同学们学习,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而又出示了一组数据,来反驳这样的结论,在同学们的意见中,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得出,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才可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任意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能利用“道理”帮助老师,说服老师,是一件收获多么大的事情。】
任务二:理解“只要比较最短的就行”
1、任务呈现
课件演示:判断这些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0、5、8) (5、5、5) (3、3、6)
2、自主学习
同学们一起思考,进行判断
3、展示交流
(1)、同学们的速度真快,有妙诀啊,谁来说说呢?
只要最短的相加大于最长的就行
(2)、(3、3、6)不行,那(3.1、3、6)行不行?
临时设计的:(2、3、8)不行,那把2看成x,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判断,一方面是对上一个知识的练习与巩固,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一个快速方法。而设计 (3、3、6)不行,那(3.1、3、6)行不行?这个内容是对数学的一个严谨性的表示,让学生明白,我们会用数据来分析问题,而临时设计的内容也是数学思想中极限思想的体现。】
任务三:生活应用
1、任务呈现
课件展示
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公园图片中人们走近路,踩踏草坪的想法是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
3、展示交流
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知数学就在身边,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事情。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检测题
集体批阅
3、反思小结
说一说今天的课堂学习,你们的表现怎么样?有什么收获与不足?
教后反思
三 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和“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表示最恰当”,这样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这样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
2、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创设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尽可能多些时间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如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围三角形,小组讨论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学生亲自体验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普遍性。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3、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下课后我们去厕所走那条路近、公园图片中人们走近路,踩踏草坪的想法是什么”等都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还渗透了德育教育,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