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优工程之案例分析

(2012-04-19 22:46:07)
标签:

杂谈

《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案例分析

陈晋青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P82的内容

教学理念: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这节课的设计调整学生学数学单纯地依赖机械模仿与记忆的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三步导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中,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探索过程。通过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性质与三角形的稳定性。

1、以学生为中心;

2、以操作为主要手段;

3、以感悟为学习目的;

4、以发现为宗旨。

设计理念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先给学生创设情景,引起悬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感知三角形边的关系。

2、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数学规律

新课标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自主地建构数学知识。因此我有意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层次是动手操作,发现问题;

第二层次是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第三层次是推广验证,得出结论。

3、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

关注学生生成,加强信息反馈是我这节课实施时的最大特色,也是我教学的一贯风格。课堂上,学生小组的合作交流、自主的实验验证、互动评价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我有充分的时空去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多方面的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及时点拨,使学生思维的空间在探索学习中得到有效拓展。

4、联系生活,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因此,我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的知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吸管围三角形来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体验实验发现、 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动 手操作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策略,发展思维。

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

难点:理解任意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吸管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前面我们学习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三条边、三个顶点、三个角、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那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呢?

(三条线的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那是不是随便的三条线段都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不一定)

好吧,同学们,那我们这节课就一定要看看三角形的三条边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什么情况下就围不成?

板书课题:三角形边的关系

2:明确目标

(1)、找到方法、

(2)、得出结论

(3)、解决应用

3、预期效果

关于三角形的知识真的很多,而三角形三边关系是最有趣,最值得探究的,你有信心把它探究出来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直接简单的引入课题,容易产生亲近感。而通过目标的明确有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更好地把握自己的行动方向,课堂上,让学生对学习的效果,进行积极的、合理的、真实的预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必胜的学习信念,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学习之中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理解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理解任意

1、任务呈现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那老师这儿给大家准备的是一条16厘米的线段,当然线段是用吸管做的。你能不能用这根吸管折成三段围成一个三角形?

2、自主学习

学生动手开始操作

(预设: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要想办法围一个三角形)

3展示交流

(1)、展示围成的,把数据记录下来

(2)、如果学生有围不成的,一起解决。(如果学生都围成了,老师有围不成的,帮老师解决怎么回事?(3、4、8)(3、3、10)(5、3、8)

(3)、小结并板书:三角形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才能围成三角形

 

(4)、同学们老师可是知道了,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是吧,看看这三条线段:5、9,2、因为5+9>2,所以能围成,你们同意吗?

不行,因为5+9>2,9+2>5,可是2+5<7。

看来,三条边都得比较,那能不能说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因该怎么说呢?三角形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

(5)、验证前面围成的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并用字母表示a+b>c  a+c>b  b+c>a

设计意图:老师似乎是向同学们学习,只要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围成,而又出示了一组数据,来反驳这样的结论,在同学们的意见中,在同学们的帮助下,终于得出,任意两边大于第三边才可与,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任意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感到能利用“道理”帮助老师,说服老师,是一件收获多么大的事情

任务二:理解只要比较最短的就行

1、任务呈现

课件演示:判断这些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0、5、8) (5、5、5) (3、3、6)  (2、3、8)

2、自主学习

同学们一起思考,进行判断

3、展示交流

(1)、同学们的速度真快,有妙诀啊,谁来说说呢?

只要最短的相加大于最长的就行

(2)、(3、3、6)不行,那(3.1、3、6)行不行?

     多一点点就行了,如果用吸管折估计很难看出来能围成,但是同学们会用数据分析,数学就得有这种严谨的学习态度,老师真的很高兴。

临时设计的:(2、3、8)不行,那把2看成x,  (x、3、8)x换成几就行了?   11 >X>5

设计意图:利用课件的演示和判断,一方面是对上一个知识的练习与巩固,另一方面是为了寻找一个快速方法。而设计 (3、3、6)不行,那(3.1、3、6)行不行?这个内容是对数学的一个严谨性的表示,让学生明白,我们会用数据来分析问题,而临时设计的内容也是数学思想中极限思想的体现

任务三:生活应用

1、任务呈现

课件展示

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

公园图片中人们走近路,踩踏草坪的想法是什么

2、自主学习

学生独立思考

3、展示交流

同学们发表自己的想法

设计意图: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感知数学就在身边,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事情。同时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检测题   课件显示

 2、结果反馈

集体批阅

3、反思小结

说一说今天的课堂学习,你们的表现怎么样?有什么收获与不足?

 设计意图:目标检测是教师为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目标达成情况,组织学生限时独立完成的课堂检测,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检测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在同学的帮助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正。对于教师来说,是通过对学生的检测了解学生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可以更好更及时的给与学生帮助。反思是对课堂学习的全部内容进行系统整理,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的成果与方法,以及不足与改进,以便今后更好的学习,

教后反思

三 角形边的关系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分类内角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点主要是探讨:任意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研究三角形边的关系得出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不急于给学生答案,而是经过讨论验证后用任意表示最恰当,这样学生更清晰。本节课我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实践应用的过程。我在教学中,关键是抓住任意的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发现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再次由学生自己找出原因,为什么能?为什么不能?初步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通过观察、验证、再操作,最终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既增加了兴趣,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这样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点:

1、创设问题情景,以疑激思。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因此,课堂一开始,我是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吸管,让学生动手分三段并围一围,提出是否任意三条线段就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呢?设置悬念,引起学生的积极并思考,让学生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产生好奇,引发学生探究欲望,从而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

再创造是指创设合适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历一遍发现、创新的过程,即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它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灵魂。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共同探讨的活动,尽可能多些时间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思维的空间和时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如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让学生动手围三角形,小组讨论三角形边的关系,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学生亲自体验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的普遍性。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获得成功的机会。

3、密切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本节课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创设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的桥梁,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如:“下课后我们去厕所走那条路近、公园图片中人们走近路,踩踏草坪的想法是什么等都是从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时还渗透了德育教育,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