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我(孩子)心飞翔——《嗝嗝老师》诠释应试教育也有良方

(2018-10-21 09:49:06)
标签:

应试教育

嗝嗝老师

教育就是接受

分类: 教育问题

 ——应试教育逆袭之十三

 

(维清)

好电影不仅要好看,还应该对社会的价值观有好的正向的张扬,这才是完整意义的好电影。

《嗝嗝老师》这部电影如果在国内那是妥妥的主旋律电影,而中国的主旋律早就被拍烂了,把主旋律三个字拍烂了,其实主旋律不是不好看的代名词,主旋律不好看是因为拍的不好,而不是主旋律的错。当然这篇不算是影评,是探讨影片涉及的教育问题,应该更有教育意义。


让我(孩子)心飞翔——《嗝嗝老师》诠释应试教育也有良方
 

国内人对印度最大印象,可能还是泰姬陵的旅游或者恒河的脏乱差,但是如果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起跑线》这样的印度电影,或者在美国感受印度裔学生的刻苦和能力,都会感受到印度应试教育和中国一样的严苛和残酷。

 

而且印度的应试教育是彻彻底底的精英教育,与底层的贫民无关。

印度的社会分层与个人无关,只与出生有关,也不是个人的力量可以平衡的,所以,这部影片有关教育的部分更有现实意义。

 

中国的应试教育口碑上备受诟病,但是社会实践依然趋之若鹜,于是应试教育在舆论的高压下,派生出很多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概念,试图稀释应试教育的浓度,然后可悲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与地球变暖一样的不可逆转,极地冰山可以融化,但是应试教育只会越来越冰冷的面对任何人。不论是快乐开始,还是应试抢跑,走到最后,都只能从“应试高考”这座独木桥上过。如果不能改变,我们唯有接受。在唯一的选择里,我们是否要把应试教育当成火山或者海啸,等着他摧枯拉朽的摧毁一切?

 

 

教育需要接受

 

《嗝嗝老师》其实从她的教育实践中,为我们找到了一种答案。

嗝嗝老师因为先天性的“嗝嗝病”被社会和自己的父亲歧视,让她生命的前半部分,充满了屈辱和泪水,她之所以选择当老师,也是源于曾经的屈辱是从学校开始,她需要在最原始的起点找回自己。

嗝嗝老师励志的教师梦因为嗝嗝这一生理原因,被十多所学校拒绝,尽管她有教育双学位,其它各方面特别优秀,然后依然不敌生理缺陷带给她的伤害。最后接受她的学校,也只是因为学校有个的极差班,想要甩锅,实在找不到老师,才把她当成最差的老师录用。这个极差班的孩子都是来自贫民窟的,他们不仅学习差,学习习惯也非常差,甚至已经到了自我放弃的地步,用现在的话来说,小小年纪已经开始混吃等死了。他们虽然身在贵族学校,但是潜意识里还是固守着自己是一帮另类的学生,他们在走出校门,就已经开始接受父母给予的命运,操持父母的卑微职业模式,准备和父母一样走完和他们一样的人生。

 

做过老师的都知道,没有希望的孩子孩子最难教;做过父母的也知道,不想学好的孩子最难教也最难养,但是,嗝嗝老师没有放弃,嗝嗝老师不仅接受孩子,还给了孩子梦想,交给他们可以理解的学习方法,让劣等学生成为模范生。

 

我们很容易被影片里的实物教育、情景教育所吸引,因为相比枯燥教育的单调,这样更好看,更适合用电影来表现。如果从最本质的教育理念来看,这些都是辅助的手段,我们更需要从好看的故事里,看到嗝嗝老师的教育核心理念,这是她能够逆转最差学生的关键之所在。因为这个行为是她的本能,而不是她理性,所以,在解读电影的过程中,这个必须被划出重点段落。

 

 

让孩子接受自己是教育的起点

 

嗝嗝老师最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接受现实,让孩子接受自己,才能找到站立起来,重新开始的起点。我们也可以从嗝嗝老师小时候的回忆中看到,她最初的愿望,没有奢求,仅仅是要求周围的同学将自己当成普通人,她不要特殊对待,不要因为生理缺陷而嘲笑她。那个成为她偶像的校长,并没有给予她特殊的关爱,而是在了解了她的特殊的病理特征之后,向她保证学校会给她一个平等的对待,接受她和她的生理缺陷是她得以完成学业的开始。

 

 

最糟糕的应试教育就是预设高标准而让孩子排斥和放弃自己

 

反观中国应试教育最可怕的现状,就是在我们光鲜的表面,生理缺陷被吗埋在了我们的内心,我们在表达流畅的同时,内心总是在不停的打嗝,发出怪异的响声,我们表面上听不到,但是,会影响我们孩子的一生,让他们踏上社会,也会因为这内心的缺陷,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很多做了孩子妈妈的女性,平时一脸的淑女状,但是不能谈起自己孩子做作业,因为火冒三丈一定成为她们谈话的标配,然后大谈孩子不听话,能力不行,或者其它更多的抱怨,为什么会这样,不外乎“起跑线说”、“清华北大的诱惑”、“美国常春藤的光辉”,这些本来只是目标的设定,却被中国的很多家长早早的背书在自己孩子的身上,只要孩子的某一次考试的分数不能匹配,这些家长都会因为焦虑而暴怒,并且希望由此形成的高压让孩子更快的纳入自己设想的轨道。为什么暴怒,其实就是对现状的不满,不愿意接受现状。在暴怒,或者在愤怒中成长的孩子,即使因为性格可塑性强,在家长的高压下,纳入了家长和老师预先设定的轨道,但是这种心理阴影很可能会跟随他们一辈子,影响他们成年的生活。当然更多的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很可能就和电影里这些差班孩子的最初的状态是一样的,当他们认为自己不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学校看好的,社会和学校不能接受他们现状,他们就会率先放弃自己,放弃了希望的孩子是不可能跟上现在的学习进度的,尤其是到了初高中,一旦失去学习原动力的孩子,学校越好,退步越快。

既然不被接受,放弃就成了唯一选择。

 

 

应试教育不能将应试当成唯一衡量一切的标准

 

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就是最后被理解成的用应试来恒定学生的一切,所以也容易让家长和老师在行为上用考试成绩来决定孩子和学生的一切,这是弊端,不是全部的事实。

如果我们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开端和结尾是可以做区分的话,应试教育最后的独木桥的弊端在某种状况下是可以避免的。

《嗝嗝老师》本质上还是应试教育,因为最后对嗝嗝老师的评价,对差班学生的评价,都是通过四个月后的期末考试来做定论的,甚至考试前因为有差生的恶作剧,所有的F班学生都被赶出了校园,嗝嗝老师仅仅为自己的学生争取到了期末考试的机会,电影最后的立足点还是用成绩说话,这是社会的现实。

 

我一直觉得,中国的应试教育可以走得更好,我们不必为了反应试教育而另走素质教育、快乐教育这样另类概念的旁路。

应试教育弊端在“起跑线说”以及“最后应试独木桥”,很可能会伤了很多人才,那些成熟晚、偏科的孩子必定是受害者。应试教育的“起跑线说”,要求所有孩子的初始状态,都是早熟和尽早成人化,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独特个体这样的现状,孩子的性格也被忽略了,内向的孩子,可能一个安静的环境对他是惬意的;而活泼的孩子,你要他安静半天,无疑对他坐牢的感觉,一刀切其实就是不接受孩子的状态,而为之设定极高标准的学习目标,贬低孩子的自信,等于是败了孩子的尊严,那种以接受父母、老师、学校等学习标准为学习目标的孩子,最后很难是一个合格的人才,即使成绩好也容易走入歧途。电影中最后那个陷害F班学生作弊考试的A班优秀生,应该是这类典型的样子。

 

 

接受孩子应该是教育最基本理念

 

在今天这个用无数法律、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等条条框框组合起来的社会,应试教育的本身是社会的需要,并不是异端邪说,但是应试教育的执行大有讲究,《嗝嗝老师》为我们在如何运用应试教育的方法上提供了很好的实验,以及良好的结果。

《嗝嗝老师》最重要的教学理念就是接受孩子的现状,不论是最好的还是最差的,都是学生,都是可以接受的教育客体,她挂在嘴上的最现实的一句话“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老师。”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没有差的孩子,只有差劲的父母”,任何孩子的不好,父母都是三分原罪,七分不负责任。

接受孩子需要特别的爱心,教育的本身其实就是爱的体验,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爱,他们才能接受被教育的事实。

嗝嗝老师从被孩子嘲笑抵触,一直到她亲自家访,她接受了孩子的一切,当她想要放弃的时候,明白的孩子甚至自己去找回那个爱着他们的嗝嗝老师,要求老师不要放弃他们,他们需要老师这颗地球上的北斗星,需要老师最后为他们指明方向。

这些差班的孩子,原来之所以成绩差,并不是他们智商问题,而是学习的习惯问题,以及学习的目标问题,当一个老师利用一切手段,来让孩子明白自己是有优点的,通过学习他们会变得更好,当他们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及自愿学习的动力之后,短短的四个月,差班中的好学生就成了学校的第一名,原来全科考零分的最差生也及格了。其中改变最大的,其实是孩子的学习态度,他们的人并没有改变,他们对应的教学环境和方法变了,他们自己的学习习惯变了,成绩顺理成章就变好了。我们可以试想,如果这些孩子从上学的一开始,就是这个状态,那么他们全班的成绩会是怎样?、

 

 

《嗝嗝老师》可以给我们的应试教育一个怎样的启示,如果我们的孩子也像电影里一样,能够在被接受,有爱心的环境里,逐渐地适应学习方法,慢慢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要你学”过渡到“我要学”的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粗暴的干涉,强烈控制,没有贴牌目标,没有预设前提;孩子和家长、老师没有形成强烈的对抗,没有将大量的学习时间浪费在争夺控制权的抗争中,我们的教育怎么会不成功???

自主学习最大的好处是,孩子可以将自己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学习中,即使中间他们有相当的时间玩耍,也比在教学中形成的对抗情绪浪费的时间少得多。

 

对国内大多数崇尚应试教育的家长和老师,自己的孩子和学生,难道会比电影里的孩子和学生更差吗?

嗝嗝老师可以做到,我们为什么做不到?

如果做不到,首先是爱心做不到;

如果做不到,首先是把自己摆得太高;

如果做不到,首先是把孩子摆得太低;

如果做不到,首先是自己做错了;

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家长;

当做父母的在向孩子咆哮的时候,最先错误的是做父母的自己,

当孩子状态不佳的时候,需要最先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当父母状态改变的时候,孩子一定也会改变;

《嗝嗝老师》告诉我们,改变孩子,哪怕再差的孩子,

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教育者自己,

教育者自己改变得越透彻,孩子才能改变得越彻底,越好,越优秀。

 

同理,再好的学校都不如好老师,每一个遇到好老师的孩子都是天下最幸运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