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李安的林恩,需要面对真实的勇气

标签:
李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比利林恩林恩 |
分类: 电影评论 |
看李安的林恩,需要面对真实的勇气(维清)
最近很忙,憋了很多天,今天才去看《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虽然已经知道了这部片子很闷,但是,因为李安这个名字,因为4K、120帧的高清,我必须去电影院里看完这部片子,当然最后只看到了60帧的画幅。
开场琐碎的对话,慢慢的蔓延开来,令人有点不堪忍受,说好的战争片呢?不是穿军装的肯定都是打仗的,穿了迷彩也可以是离开战场,家长理短的喋喋不休。
看得我快打瞌睡了。
电影极其简单,开篇一览无余,一个美国普通大兵,因为一个意外的战场视频,让他短短几分钟激烈战场救战友的行为风靡美国,并且成了时代英雄。影片描写士兵,但是主要的动作线,却放在英雄所在的B班英雄全国巡演途中,最后的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时间的演出这一时间段,让这些士兵英雄走入和平时期的普通人的生活,电影只是呈现出这种交织与碰撞,以此表现今天人的精神状态和对未来的追求。
这部片子里的枪战段落,太短促,简直不值一提,影片里绝大多数都被最平淡的日常生活占据了,有的只是普通人的欲望与现实。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李安这位世界级的大导演,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节奏如此缓慢的,内容单调,从娱乐的角度基本乏善可陈的影片?
李安是世界级导演,两座奥斯卡小金人奖杯就是最好的说明,他绝不可能拍一部无聊的电影。
电影的后半部分,速度变快,强度增加,但是叙述变得更加沉重。这种沉重是今天的现实,即是美国问题,也是世界问题,电影也在这种沉重的叙述中升华了。
看到结束,感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已经跳出了影片开头的那段战事短视频,跳出了士兵的躯体,跳出了英雄的躯壳,李安在他的摄影机的前面,罗列了现代人面对战争和生死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多元性。那种相关人员的无奈、被动、责任,以及无关人士的麻木和虚伪,甚至利用令人恶心的利用,都被李安用一个“英雄的躯壳”勾引出来,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至此才明白,李安为什么要用“120帧”的现实世界最高清的概念来拍这部电影。技术永远都是手段,而不是内容,但是李安竟然将高技术也渗透到了电影的叙述之中,李安等于是不断的滚屏向全世界宣布,他拍了一部最真实的电影。他真实的还原了我们真实的世界,纤毫必现。电影故事是艺术创作,但是电影表现的思考、情绪、欲望都是最真实的,我们也因这些真实而前行。这个过程,不论对错,都是我们的真实人生。
这样我们就很容易理解电影里表现的那些极其复杂的人性,大多数人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战争,以及战争所产生的英雄。比如电影中林恩、他的同班战友、他的家人、球队老板、拉拉队员、现场导演、场地工人、球迷观众等等。
还有这些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的士兵,他们在接受和体验自己的英雄身份的时候,也在期待着英雄身份从现实中的回报,但是最后他们还是把导致他们恐惧的战争,作为他们的第一选择。军人的使命感也是美国强大的一个部分,在这部电影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
李安的这部电影可以作为我们回头审视自己的一面镜子,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
从某个特定的角度定义,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片,完全是为了娱乐人,让人忘却自己的存在,只享受娱乐的时间;另一类引发人对于自己的思考。前者是好莱坞风靡世界的主流电影,后者就是李安的电影了,最起码这部电影最像。
从创作的本源上来说,比较初级的,就是用艺术手段还原现实,并且为现实服务,我们建国后的电影,那些“主题先行”概念就是最好的例子。当然,最初的那个单纯的环境,这类电影确实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寓教于乐的范例,比如《李双双》《今天我休息》《地道战》《地雷战》《创业》等等,都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为社会赋予一个完美的目标,追求的寓教于乐的直接功能。但是,好莱坞的主流电影却是规避现实的,用电影再造一个完美的为观众所喜爱的世界,电影根据人的感观需求提供的是单纯的娱乐功能,如果有正面的社会价值观,那也只是副产品而已。
当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真实并不是令人愉快的东西,有时甚至真实是很多人痛苦的根源。得到真实并不容易,面对真实就更难了。所以,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拍的这么好,真的太难了
李安拍了一部极其真实的电影,想要得到广泛的共鸣,也是真的太难了。
上一次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李安将一个可能是虚构的故事,拍的感觉很真实,这种表面真实,包裹着非常的恐怖的不真实,但是聪明的李安,在真实的表面,编织了奇幻绚丽的色彩,普通人被奇幻迷惑,于是表象成了电影最大的成功之处。而李安隐藏起来的真正的真实被忽略了,于是这次李安的真实变直接了……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偌大的影厅一共只有五个观众,中途还走了两个。谁都说喜欢真实,但是想要理解真实的人,真的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