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虎的困境与转换问题(维清)

(2015-08-24 17:04:18)
标签:

高尔夫

挥杆

老虎伍兹

上下杆转换

分类: 我的中年人学球方式


老虎的困境与转换问题(维清)



老虎今年可以歇菜了,他过去看不上眼的温丹锦标赛,尽管他屈尊前来,为比赛带去了大量票房,丝毫不给曾经球王一点面子,T10的排名,并不能让他进入年终的总决赛,老虎,拜拜了2015赛季。

下面的文章是PGA锦标赛结束后写的,感觉找到了老虎的问题所在,因为家里有事,没有收尾,这次比赛老虎成绩上升与球场简单有关,但是感觉问题依旧,如果老虎坚持下去,明年的成绩肯定会有突破。感觉老虎能够真正明白文章中所提到的问题,他的恢复将会更快,如果不是,就需要用时间来慢慢磨,过程会更痛苦,成绩也更不稳定了。


2015PGA锦标赛的启示


今年的大满贯PGA锦标赛终于尘埃落定,很多人期望的斯皮思美国大满贯没有出现,杰森戴依如愿收获了他的第一座大满贯奖杯,他以往脆弱的小心脏,这次异常坚强,敢打敢拼,最后一刻看他的神情,为了捧杯,叫他去堵枪眼,他也一定会点赞。最后的冠军推还没完成,冠军的泪水已经如滔滔的江水,源源不断的涌出来。这个冠军对他太不容易,前有大白鲨诺曼的教训,后有亚当斯各特的悲剧,千年老二一旦定性,再想翻身真的很难。这次得偿所愿,便是叩开了大满贯殿堂的大门,以后未知的荣耀都是可以期待的目标。戴依的的经历也证明了,高尔夫选手心理作用对技术的影响力是如何巨大。


最近一段时间正好是大满贯密集区,看这些世界最顶尖选手的挥杆,形态各异,各种对挥杆动作的新角度的理解,都可以在这时得到最好的印证。


第三轮的比赛是最激烈的短兵相接,个人的状态随着比赛的进程,起伏跌宕,异常精彩、精妙的击球与令人叹息的扼腕表现相互交织,观赏性极强,同时这结果从另一个角度告诉我们,这些顶尖选手的能力都在伯仲之间,而心理素质是否强大,在关键时候发挥出自由的最高水平,这对比赛结果是决定性的。就像老虎鼎盛时期,同组的很多都是见光死,不战而亡。还有历史上著名的大白鲨诺曼,技术再好,战力再强,大满贯就像是他的毒药、噩梦,就是他挥之不去的前世冤孽。

第二轮发挥出色的马特琼斯,第三轮领先组出发,志得意满,看上去很淡定,始终保持领先的位置,但是最后四洞,突然鲜肉变质,错误频频,不仅直接跌出领先榜单,就是从现场神情上也可以看出他的失态。能力更强的抗晕厥名将戴依,也是在最后的第十六洞出现了失误,而且还将失误放大到了沙坑里,多刨两杆,直接把最后巨大的领先优势让了出来,明天只有两杆的优势,无疑是给了斯皮思巨大的希望,或者可以说给他的夺冠机会,打了一针强心剂。

我说这么多,其实是想说明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老虎伍兹的问题,撇开了心理问题,只谈技术问题就比较精确一些了。



发现“上下杆转换问题”


因为这几天一直在琢磨“转换问题”,所以,看着比赛,就自然想到了老虎,看了这么多年老虎的录像,他的动作样子,感觉比我自己的动作都熟悉。当把“转换”与“老虎的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我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老虎近两年不能回归职业高手的行列的原因就在于此,“老虎挥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上下杆转换的衔接出了差错。”这种错误与他多次修改挥杆有关系,与他的年龄渐长的柔韧性变差有关系,同样的也与他过度锻炼的肌肉有关系,当想到这一点的时候,很多问题都可以串联起来,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这次又被淘汰,老虎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信心正在不可逆转的下滑,再强大的信心,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最后还是会流于平庸;反观杰森戴依,年轻的心可以在精湛的挥杆技艺熏陶下,走向成熟与辉煌。


老虎挥杆出了大问题是必然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因为以老虎过去的能力、经验,他是绝对的世界顶尖,年龄渐长,身体素质退化都不可能让他后退太多,他最起码也是现在米克尔森的水平,即使不能夺冠,但是跟在夺冠梯队之后,还是可以的。跟不上自然技术埋藏大缺陷是肯定的。


从最近几场重要的比赛,尤其是大满贯的表现来看,老虎的一号木的距离和上球道率、铁杆的精准度、推杆的成功率都成问题。这次比赛,一号木和短杆虽有所恢复,但是还是不足以让老虎成为冠军的争夺者,何况推杆还是给老虎带来了困扰。


老虎的困境与转换问题(维清)
  这就是上下杆转换的关键点


问题在哪里?


西方惯常的方式,就是比较挥杆的上杆角度等等,来评价老虎的过去与现在的差别。这些方式,因为有现代的照片和录像为依据,可以很方便的用定量的方法来评价技术。但是,实际的情况是,这种模式对现在的老虎不管用。以他的财力,可以做最庞大的视频画面的定量分析;老虎一直是关注最多的球员,他比赛中的任何行为都会被录像,他的看得见的动作分析,几乎说是可以无死角的研究,很不幸老虎现在问题依旧。显然从这个角度,从老虎动作录像来寻找问题的路,已经成了迷幻之道,难有好结果。


为什么说老虎的问题是“转换问题”?

对比老虎与今天两位大满贯的冠亚军的挥杆,可以发现,老虎的下杆击球,他手的作用更大一些,而斯皮思与戴依的挥杆,手更加被动,鞭击的效果更明显;如果现在老虎对比刚出道是的老虎,他早期全盛时期的挥杆也是如此的,鞭击效果非常完美;我们再对比刚刚失去世界第一位置的麦克罗伊,他挥杆的鞭击效果也是如此的明显,从结果上来看,以他的身高所获得的击球距离,堪称巡回赛最有效率的挥杆,他的一号木距离甚至不输那些身高一米九十多的高个巨炮的较量,原因就在于麦克罗伊将上下杆转换的效率做到了极致,他将上杆的势能完全的转换到了下杆的动能之中。老虎这种在击球瞬间,可以用手发力的击球模式,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在上下杆转换时,已经出现了问题,他因此损失的力量都是依靠健身来弥补的,所以老虎越来越离不开健身,他只要健身少,距离肯定缩短很多,这点只有老虎自己知道了,我的仅仅是分析而已。



“转换问题”又可分为“转换效率的获得”与“转换效率的丧失”


“转换效率的获得”

对于大多数喜爱高尔夫挥杆的人来说,很多时候“转换效率”的获得有运气成分,有时候甚至与天才混合在一起。看看约翰达利的挥杆就知道他的转换有多完美,上杆过度很多,球打得极远,他对于现代的标准化挥杆模式嗤之以鼻,其实天赋的转换效率是他骄傲的资本;还有一个标志性人物,就是巴巴沃森,他的踮起脚尖的偏向古典式的样子,也是上杆极端过度,击球超远,其资本也是来自于超高的转换效率。他也是一个自学成才,不改挥杆的主。他们保持原生态最大优势,就在于最完整保留了上下杆转换这个关键点,现代教学在规范动作的同时,也是丧失球手本身的与生俱来的超强能力。

发现这一点很偶然,是在教儿子打球的时候发现的,一开始他上杆过度很多,因为我觉得最初学球应该先从转身和重心转移开始,就把上杆问题先放了一放,当时儿子的方向感不稳,打好了距离也不错。当转身动作基本定型后,我开始纠正儿子的上杆过度问题,按照上杆顶点,球杆指向目标线的方式来调整动作,没想到他击球的距离突然消失了,后来试了上杆不足等等各种动作,还是不行,偶尔打远并不能让消除我的疑惑。

经过一点时间的研究,我才发现,在上下杆转换上可以做一些文章,于是让儿子试了试,结果发现,效果很明显。接着又发现,这可能也是我自己的大问题,我自己去场上做转换动作,一旦做好了,就可以击出自己最远的距离,让我真正明白我自己近两年距离忽远忽近的原因。一个新的想法诞生了,我需要理解,转换方式的变化是如何影响击球的距离。

其实,这一点对大多数业余选手都是适用的,很多打球多年的人都有这种经历,就是打球的初期,击球很远,后来为了稳定性,开始修改动作,然后距离就一去不复返了,只能依靠精湛的短杆和推杆打天下,成绩虽然可以稳定在某个不错的层面,但是距离不足的玻璃天花板,让成绩始终不能再前进,空留遗憾。

这一点,也是我过去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我开始打球最远的时候,是我学球一年多的日子,因为改动作忽然丧失了距离,等到研究球技寻回原来的距离(还是忽长忽短的阶段),期中的时间长达五六年,令我痛苦万分。最近为了弄清楚忽远忽近的原因,大约又花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些看似简单的失误,想要弄明白,还是很折磨人的。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改动作就不大会损失距离了。

高尔夫所谓的难,主要在不明白,明白了就是简单,不明白,过三年五年也不算多,明白了也就像是梦醒时分。



“转换效率的丧失”

上面提到了业余学球过程中,距离突然缩短的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效率的丧失。

打球人如何会丧失效率,我分析下来,主要这么几种:

1、强调上杆动作,同时也强调下杆动作,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转换,上杆的势能不能转换成下杆的动能,击球的力量会损失很多。不过对于职业球员来说,这种上杆势能的损失,有时会从过度健身得到的额外肌肉来进行补偿,而使转换效率的损失显得不明显。现代职业球员健身后,拥有雄厚的背肌,宽阔的肩膀,发达的臂膀,栗子肉一块一块的重叠着,以此作为操控超轻的现代球杆的装备,还是很容易完成的,更何况职业球员转换再差,多少还是会带上一点下半身的力量。单纯只用上半身完成击球的例子,多数只在业余选手中,以上半身力量较强的人,最容易形成的习惯。

2、我认为职业球员过度健身,最主要的是无形中造成上下杆转换的隐形脱节。高尔夫选手强力健身的做法,在今天的西方高坛也非常有争议;老一辈的选手多持怀疑态度,现代新人则大力推崇,没有统一定论。我觉得双方都有道理,但是都有局限,健身肯定会增加力量,但是一定有一个合理的限位,超过了可能会对挥杆的本身造成困扰。但是这个限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思考了很久,现在用“转换效率”为标准,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们看过去本霍根的挥杆录像,以他纤细的身材,如果只依靠上半身的力量是无法将球打远的,所以他必须利用上下半身的整体协调,让身体像弓一样的,迸发出最大力量去击打高尔夫球,所以他成立高尔夫历史上传奇的人物;尼克劳斯挥杆的整体性也非常强,他自己也说,他遵循终生教练的指导,挥杆时始终强调两个脚踝的滚动,他执行了一辈子,成就了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尼克劳斯的这种打法,是将他极其粗壮的大腿力量用到了极致,在他的时代,他的长打是压倒性的。

现代健身如果使用的好,肯定可以有助于高尔夫击打力的提高,但是,如果因此造成了上下杆转换的问题,也就是上下半身力量衔接的脱离,或者是衔接的弱化,那么这种健身才会损害高尔夫运动的本身。为什么说过度健身会影响转换的效率,有一个现象应该是公认的,就是过度发达的肌肉太庞大,一定会弱化柔韧性,而“上下杆转换”必须依赖柔韧性,只要仔细看看麦克罗伊的下杆就知道,柔韧性对于长杆的重要性。业余球员之所以难以学习职业球员的用身体打球的动作,根本原因首先是柔韧性的丧失。没柔韧性,就没有肩胯分离,也就没有良好的“上下转换”,也就没有身体打球,有时业余不是学不会,是真做不了。

现在的很多年轻的高尔夫选手,因为过度健身逐渐被高尔夫运动抛弃的人,问题很可能就是出现在转换上,一般的思路,如果认为健身有助于提高成绩,他们就会拼命健身,成绩差了,健身更勤,而更多的健身,使成绩下滑更加厉害,一段时间,必然推出一流选手的队列了。

3、健身过度选手的特点,一号木即使能够打出一定的距离,方向感也容易出大错;中短铁杆如果上下杆转换脱节,球手还可以击球,影响会比长杆小,但是精度会损失很多,很难将球放到自己想要的那个位置,打好成绩就很难,有时,选手刻苦的训练可以有所弥补,但是一旦练习少,击球的不稳定性就增加很多,在重大比赛的关节点上,失误更容易,出现更频繁。

这点在我学球第一年就纠结于一个问题,为什么练习场好好的击球,到了球场就出乱子。当时我带着太太和儿子去黄山球场打球,因为在练习场的短铁击球很准,就对下场的期望增长很多,有几次,木杆好不容易将球放在球道上,距离旗杆100码,我拿出9号铁(那时距离还最短),心想用练习场的打法,把球放在旗杆边没问题,没想最后的挥杆,全都是剃头或者啃地,内心那个沮丧和悲凉无以言说,为什么?为什么我不停的问自己?结果当然是无以回答,我就暗暗给自己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弄清楚这个原理,一晃眼,八年过去了,如抗战一般的持久战。

现在总算明白,上下杆之间转换不好,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上下杆转换的优劣,很难从职业球员的外在动作上显现出来,从视频上甚至不能有很清晰的段落感,我觉得这也是被职业球员、教练忽视的地方,西方的定量分析法,更是难以重视这种纯混沌分析的模式。我觉得从结果上分析,更容易一些。看看老虎的几次修改挥杆结果看,随着他全身大块肌肉栗子肉的暴长,最先出问题的是一号木的方向性,但是,当时他身体年轻,爆发力强,伤病还不是很多,他用长铁一样可以夺冠;等到数次膝盖手术之后,他的一号木的问题更大,中短铁杆也逐渐的不稳定,最后一次膝盖手术后,为了避免膝盖报废,只要将发力重心上移,并加强了上半身的力量训练,而且,伤病与年龄的增长,都让他承受不了年轻时的大强度训练,于是,老虎的挥杆质量急剧下降,弄的像普通的职业选手,职业排名一退再退,他在赛场的表现基本符合我的这种推测。



转换效率和标准挥杆的关系


假设一个球员的挥杆模型基本正确,那么转换效率将最终决定一个球手的终极状态(我是不是把转换效率提的太高了,我自己都吃惊)。

现代的高尔夫挥杆动作,越来越表现出趋同化的症状,尤其是现在的年轻选手,动作大体上越来越相像,个性越来越少。

但是漂亮,看似完美的挥杆在最顶尖层次上的竞争,总是差了那么一点点,比如澳洲大帅哥亚当斯各特,从基本动作上来看,他的挥杆几乎是完美的,完美到缺乏个性,但是他的成绩却始终只能在巅峰下徘徊,偶尔爆发也在最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还有韩国男子的挥杆,很多年轻选手的动作,也是非常标准的模样,很漂亮,但是成绩似乎也与他们漂亮的挥杆不相符合。

这里其实产生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看似标准、漂亮的挥杆不能最终登顶巅峰层面的竞争。我以为原因可能就在这里,这种挥杆都是装配起来的,与高尔夫选手本身的本能挥杆有一定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在平时可能无所谓,在大场面的比赛中,尤其是选手从身体到精神最紧张的时候,身体就会放大这种不适感。所谓的不适感,落实到挥杆的技术要求里,就是上下杆转换部分,这可以作为最影响成绩的潜在因素。

我相信如果亚当斯各特能够理解上下杆转换的重要性,并在关键挥杆是注意这一点,他说不定可以解决决赛轮关键洞的崩溃问题。


前些年我也写了很多老虎的问题,其中的关键点就是探讨了老虎的发力问题,他的“暴力挥杆”将会在他柔韧性逐渐失去,以及过度健身的时候给他带来灾难,现在基本上已经成为了现实。当然过去的认知比较倾向于表象,如果从现在的角度,从“过渡动作”入手来分析老虎的现象,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老虎从巅峰滑落的过程,也是他的“过度动作”逐渐脱节的过程。老虎想要回归他最好的状态,挥杆的重塑必须从完善过渡动作开始。

当然,老虎还有一个非常麻烦的地方,就是他左膝的老伤,当左膝不能成为强有力的支点的时候,他很难直接做好上下杆顶点转换。他最近一次的左膝手术,是他技术与成绩突变的节点,他以规避左膝过度受压为前提进行的挥杆改造,从目前的成绩来看,老虎是失败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实在想不透。我只能有一种假想,老虎能不能在使用一号木的时候将重心向右侧转移一点,让原来完全左膝承受的力量,向右偏移,使重心偏向中心来击球,在保证下盘提供足够动力的前提下,让左膝不成熟巨大的压力。估计过去还没人试过,身体要做怎样的调整都是未知数,但是这不失为一种办法。短杆因为不必使用全力,老虎只要多练,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后续的说明


有关转换的细节问题,我希望写进我的书里,现在说的只是一个现象,明白的人一点就透了。不明白的以后看我的书吧。

最早写博客,我就想把自己对高尔夫的认知,写成一本书,说了和多年,也没成,等不耐烦的以为我拖延症,实际上是以前成书的素材并不够,我也不喜欢在自己一知半解的时候,做整体的定性,更不想山寨高尔夫的教科书,用一些专业的名词,穿一个专业的身份就可以假定自己最懂高尔夫,我觉得所有的懂,必须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教练身份、打低杆数都不一定是理解的同义词,懂与不懂在最后落实到实际的动作,对成绩的影响,其实是很纯粹的,与身份无关。职业身份认证只是现代生活为了提高识别速度而设立的一种工具而已。

说到底,高尔夫的挥杆就在那里,老虎伍兹、米克尔森、尼克劳斯时代的三巨头、本霍根、鲍比琼斯,还有今天的新进三巨头思皮斯、麦克罗伊、戴依等等,他们的挥杆都有自己特点,但是,我们不能用一种所谓的系统模式去理解,并形成教学思路。高尔夫的挥杆只能用我们自身的经验去理解,去对比,并找到其中的共通点,以此来移植到高尔夫新人的身上,使之产生最大的作用,最好的结果。


我所有的文字都是我的理解,希望是可以被人借鉴的道理;或者寻找到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过去被人忽视的教科书上没有记载的角度,去研究理解挥杆,这样可以获得更多的新颖性。如果能在在实践中获得认可,就是努力得到了幸运的眷顾。



《菜鸟宝典》内容基本完成


我最初写高尔夫博客,最大的愿望就是写一本有关高尔夫的书,书名也定好了《菜鸟宝典》,帮助自己和他人更好的享受高尔夫。与大多数人差不多,开始热情很高,写的也多,最近这几年,涉及理论部分的文字写得不多。原因么,除了激情消退,另一个是杂事缠身,挤不出大块时间;更重要的原因是,已经涉及到高尔夫最核心得部分,重心转移、转胯、转肩动作等,希望思考的更为成熟、逻辑更为严密,在实践中可以得到验证,如果我的挥杆理论,都不能让我打出好成绩,那么这种理论就很难成立了。还有如果一并抛出,所有的观点都公之于众,估计这书不写也罢。现在终于等来了“转换“”环节,等于是写书的物料准备的差不多了,基本可以成书 了。就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还没想好,粗略的想法,应该是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让这些枯燥的动作描述变得更加有趣一些,去除教科书的机械性描述,多一些高尔夫对生活的感悟,写有所得,读有所获,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最后的实践:“转换动作”让我顶风打了270码


上面写的都是我的研究结果,理论最后还是需要时间来验证的。很有意思的是,前几天参加一个朋友的组织的比赛,在最远距离奖的那个洞,我用了特别注意了上下杆的转换,注意将上杆的动能自然转移到下杆的力量之中,竟然打出了最近几年最远的距离,顶风270多码,以我现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节奏,平时都是坐在电脑前的状态,没有特别的健身训练,能够在球场上得到这个距离,主要的功劳,应该可以算在动作的合理使用上,我可以有自信的认为,我找到的方法应该是正确的。很遗憾,最后的最远距离奖被人超了一点点,太可惜了,不过我还是特别高兴,验证了动作理念,打出了我最远的距离。

老虎的困境与转换问题(维清)

老虎的困境与转换问题(维清)

纯粹才是解读深邃蓝天的利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