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互联网体育引发的悲伤
(2015-02-11 13:12:11)
标签:
高尔夫体育互联网体育体育电视体育频道 |
分类: 我的电影、电视、互联网探索的 |
被互联网体育引发的悲伤(维清)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乐视网投资交流会纪要”中有关体育的部分,看得我涕泪纵横,这里曾经有我太多的梦想,可惜制度之殇,前两年饮“恨”而退。当然起因不过是“一指之痛”,电视台要按指纹上下班,我在文广电视的大院混了二十多年,闲散惯了,只好回家看孩子,兼顾打打高尔夫,只是有时想起体育电视,总是有点心痛不已,中国体育电视的兴起,我是先遣者,一手打造了曾经辉煌的体育电视的事业。
乐视网是网络体育电视的先行者,投入非常大。最先记住的是去年乐视网转播高尔夫比赛,看见直播时主持人和嘉宾都有些嫩,就随手写了一篇博客,没想到乐视第二天就换人了,其动作之快,超出我的想象,这种胸怀还是非常难得,我觉得新媒体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学习型心态,这是摩天大楼的基础。
乐视网体育的最强悍的投入,也就是投巨资买版权,我知道版权的重要,但是中国体育电视的生态系统里,版权并不是唯一的,尤其是中国体育在世界体育的尴尬现状,就是大众热门体育都是弱项,版权都是舶来品,不是本土产品,而体育比赛的特质,就是亲民,是同族的认同感第一,你广东的恒大踢得再好,北京的球迷肯定还是国安的粉,所以,中国体育电视有一个巨大的空间,就是如何创建中国体育迷的“认同感体育空间”,这个就需要专业素养,需要用心去做,需要细分市场,需要精耕细作。这个我原来在做有线体育电视的时候,做了一半,就做不下去了,被行政力量歪楼了……,后来有线台被无线台总体合并,基本上就是大踏步的倒退,中国体育走国际化之路,实在是以大国之躯养小国心态,我想起来,胸口很痛,真想吐血。
其实,从无线电视到有线电视,本身就是一次特别的转型,其本质就是从渠道竞争向内容竞争扩展;而有线电视向网络电视转换,其本质是从内容竞争向内容的定向制作,或者说是从传统电视的主动性传播向主动与被动混合制作过渡,其中的空间非常大,只是这里还是蛮荒一片,是我未开垦的处女地,做好点了就是辉煌的世界,做不好就是永远的迷茫。
我在06年学打高尔夫之前,因为2000年有线台被无线台合并,原来什么都做,忽然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时间多了,在泡咖啡馆的时候,利用业余时间写了一篇有关互联网电视的前驱,IPTV电视的论文,有好几万字,文章名为《机顶盒之辨》,正好也是06年的这个时间点,用笔名自由投稿到《中国广播影视》杂志的网上邮箱,没想到马上就发表了,这是让我最幸喜的地方,后来编辑部发来邮件,问了单位和职务,还寄了900块稿费,不够我的咖啡钱,那是几万字的文章啊,中国的专业知识实在不值钱。我的文章预测了后来的“机顶盒电视”的现状,以及传统电视借此改革的方向,可惜,可惜,现在的电视台都还在盲人摸象的前行,山寨称霸,我也明白有多少电视界的领导会感兴趣真正传统电视的转型呢?我们的电视台总是花了大价钱其拷贝国外的那些成熟的节目,但是,我们真正在意过自己的原创节目,是否愿意培植自己的原创人才呢?反正原创的我只好早早退休了。后来年底的时候,我有事到北京,编辑部的主任还请我吃了一顿饭,让我做基本作者,我也兴致勃勃,策划了第二篇“有关中国卫星电视发展”的文章,已经收集了很多素材,说实话中国的卫视太多是行政布局的问题,但是如果做到资源的充分利用,这里有很大的文章可做;没想到我年底跌倒了“高尔夫的泥潭”里,就没有再出来,写了很多高尔夫的文章,少了电视文章。当时,还包括我正在关注中国股市的一个超级低点1000点,当时买的股票,第一波2000多点的时候赚了一笔,没想到高尔夫害我,心思转了,以为股市翻倍会有跌宕起伏,出来等,想找个低点再进,没想到后来直上6000点,现在回想我为了高尔夫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本来《机顶盒之辨》我只写了机顶盒电视的业态,以及预测传统电视今后的发展方向,而没有写实际的节目制作方式。当时我将文章给了当时百视通的同事看了,他们说很想看看我设想的机顶盒电视的节目,具体是什么样的?后来我是经常想,想着想着就失望了,我写了有什么用,最多也就几百块稿费,甚至打一场球都不够,最重要的不是愉快的事情,不如写高尔夫的文字让我开心,这种文章一写好几个月,拖下去就不写了。虽然不写,想起来还是心中的痛,为什么会这样,中国电视让我爱恨交加,因为我为了电视台付出了最年富力强的青春岁月从二十多岁到五十多岁,事业成功了,离开时一无所有,几千块的工资,高级民工都不如。好在我自己有市场观念,赚点小钱过日子还是绰绰有余,有时我也同情那些贪官,他们如果不贪,想过好日子很难,除了自己的服务的单位和公司,出去了很难立足,不贪怎么办?当然贪得太多是另外一回事情。
体制之痛,短期内很难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