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标准挥杆高尔夫汇丰冠军赛完美挥杆正确挥杆 |
分类: 我的中年人学球方式 |
“标准挥杆”之辨(一)
维清
前几天跟贴周易教练有关侧移问题的文章,我随口提到了标准挥杆,以及职业球员没有侧移,这点似乎周教练是不能认同的,比如他认为没有标准挥杆,比如职业球员都有侧移;然后我正好看到周教练前面的博文链接写得就是,“正确的挥杆体系”,我由随口说了一句,我说“标准挥杆”主要是一些基本概念;我还说你不是也在说“正确的挥杆体系”吗?结果周教练再次质疑,他认为“正确的挥杆体系”,不属于“标准”的范畴,我说过几天有空,做点说明吧。
其实,上面我和周教练讨论的,主要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说清楚了很简单,一个是否有“标准挥杆”,一个“正确挥杆与标准挥杆的关系”,一个职业球员有否侧移?
“标准挥杆”就在那里
“标准挥杆”有没有,这个问题很简单,肯定有,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说,这个标准是不是公认,任何不能得到公认的标准都不能成为标准(估计周教练的质疑是以这个为基础的),反过来,能够得到确认的标准,就会成为社会或者行业的准则。
从基本概念上来讲,标准的范围更大,单纯的“标准”是无所谓好坏,而“正确”的指向是单一性的,但是,从现代人约定俗成形成的习惯性认知,我们可以认识到,社会上绝大多数的“标准”是以“正确”做基础的,可以“重复的正确”才有可能成为标准。当然设定“标准”的标准有很多,这里实在不必展开了。
从最近刚刚结束的莱德杯就可以看出来,欧洲队的实力已经胜过美国队一筹,其基础就是欧洲的中生代球员,三十岁左右,挥杆趋同性更强一些,而美国队个性化的挥杆更多一些,从成绩来看,稳定性不如欧洲队,而美国队最弱的四人两球赛,比拼的就是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比较多的是来自于接近于“标准概念的挥杆模式”。
接近于标准的挥杆模式,让击球变得更精确,稳定性更好,出错的几率更小,更容易接近冠军的目标。
近些年在大赛中冒出来的南非选手、澳大利亚、韩国选手们挥杆都差不多。当然如果有人要把两个姿势重叠在一起比对,说不一样,我肯定就没法回答了。
周教练虽然不认为有“标准的挥杆”,但是,他把“自认为正确挥杆”整理成体系,其本质上就是自己形成了自己的“挥杆标准”,并且以此去教授学生,暂且不论效果问题,就“正确”、“体系”这些基本概念组合在一起,其本本质就是“个人标准的设立”,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其实,这句话还可以引申到任何领域,“标准”就在那里,无时无刻都在,问题只在,你任何认识“这个标准”,认,或者不认,它都在那里。
“标准挥杆”与“完美挥杆”的关系
这个其实是一个容易引起误解的关系,很多人否定“标准挥杆”的存在,其实是以“完美挥杆”的不存在作为前提的。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所有的“标准”都不是完美的代名词,“标准”大多数时候只是接近“完美”的途径,而不是去完全重合“完美”,从“标准”到“完美”,期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甚至有的时候“标准”与“完美”是背道而驰的。
比如巴巴沃森的挥杆,对他来说近乎完美,可以将球打得又直又远,可以夺得大赛的冠军,但是,当他的挥杆撇去他的身体的个性和优势,其他人学起来,就太难了,反过来麦克洛伊的挥杆就显得更加非常标准。虽然我也说他的动作不好学,但是主要是基于他的超越常人的柔韧性,如果平常人减去他超人的柔韧性,不学他的极限动作,那种可以极限延伸的拉伸动作,其实他的动作模式,大多数人还都是可以学的(昨天小郁从大赛的数据统计出发,认为巴巴沃森的动作和小麦一样的稳定,而其实巴巴的动作是不稳定的道理也在其中,我会另文分析)。
现代的社会充满了各种“标准”,但是所有的标准,其实只是一个最基础的要求,并不是完美的要求,为了协调世人的各种习惯,现代社会的次序就是建立在某些个“标准”的统一之上。比如汽车“右驾”,或者“左驾”无所谓好坏,只是为了交通的次序、不乱;比如开饭店的标准,开业者只要达到各种场地、用人、选材的各种标准才可以开店,其实这些所有的标准只是保证客人的安全用餐,而不是最好的口舌享受,标准并不代表最好,但是肯定是及格线之上。
有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标准”在大多数时候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接近“完美”,但是决不是“完美”的代言,我们也不能因为难以接近“完美”,而否认“标准”的存在。
可以作为“标准”的“素材”很多,只是我们会选什么“素材”,使之成为“标准”,世所公认的“标准”
“标准挥杆”已经在伤害高尔夫运动的本身
当然,什么是“标准挥杆”是个问题,这个肯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想,每个成绩彪炳的球员,每个桃李满天下的教练心目中都有自己的“标准挥杆”,他们都是凭此去征服高球世界。所以,“标准挥杆”不是问题。
昨天我发了一组,在汇丰杯期间,在佘山高尔夫练习场拍的一组接近“标准模式”球员挥杆照片,我想这些动作可以用来解释,现在世界高坛最流行的接近“标准模式”的挥杆。
对于打球的人来说,什么是可以遵循的“挥杆标准”才是最重要的,我也没有看到过到周教练提到的“中高协”的标准,但是,我在书里确实读到过类似的理论,从我个人的感悟而言,我觉得这些都可以作为“标准挥杆”的组成部分,并因此形成对“标准挥杆”的认知。
我记得刚开始学球的时候,读过一本书《职业挥杆》,很棒的书,这是一本理论性强的书,甚至也可以说是经验性非常强的读物。这本书的开篇就说,此书形成的基础,是对一百多位PGA职业球员,进行录像,然后分析,并从中找出共性的东西,类似于现在的“大数据概念”,并以此形成这本书的主干,动作的关键点作用和原理。说实话,我觉得这些共性的东西应该可以作为“标准挥杆”的基础。只是现在社会更加多元,人体的素质更不相同,球具的科技进步太过频繁,这些都不利于“标准挥杆”的出现,但是,各种必须遵循的原则还是有的,都可以成为“标准挥杆”的元素。
有一个例子,我们大家都看得到,就是看大满贯、PGA比赛里的明星挥杆,大多数人的挥杆方式越来越像;再看欧巡赛,各种球员的挥杆类型就开始多了起来;然后是亚巡赛,亚洲球员的挥杆基本上就显得形态多样;最后是国内比赛的挥杆,基本上百花齐放了。这种向上的趋同性,其本身就在形成一个“标准化挥杆的形态”,这种标准化可以获得额外的稳定性,有了稳定就可以在比赛中占有优势,所以,在挥杆模式趋同率最高的大满贯,很多挥杆的相似度更大一些。
非常不幸的是,即使现在世界高坛还没有得到统一认可的“标准化挥杆”,事实上我们已经受到了“标准化挥杆”的伤害,因为现在年轻一代的挥杆模式逐渐趋同,个性球员越来越少,看比赛显得非常单调,而老一辈的如尼克劳斯、肯尼佩里、吉姆福瑞科这样的个性化挥杆越来越少,为什么?很简单,趋向“标准化挥杆”的球员可以得到更多的稳定发挥。而老虎伍兹、麦克洛伊可以说是这种由“天赋”组合“标准化挥杆”的聚合体,就成了“球场的王者”。
如何平衡“标准”与“天赋”之间的关系
有些人说,因为高尔夫的挥杆因人而异,所以就没有所谓的标准,其实这是误解,上面已经说了,现代挥杆模式趋同的本质,就是大家找到了一条最接近于“标准挥杆”的路径,只是每个人如何实现还有各种解释。
在“标准挥杆”模式下,如何保持个性,也是现代标准化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韩国的青少年高尔夫教学非常好,很多韩国的青年选手挥杆动作非常标准,其中的差别非常少,这应该是他们成功的一面,但是,从成绩上来看,韩国人虽然在亚洲显得非常突出,但是到了美巡,韩国人就弱了很多,其原因,我认为就是因为韩国人过于追求“标准化动作”,让挥杆显得非常机械,而机械的动作再好,在顶尖层面上竞争的时候,总是非常吃亏的。
再以我昨天的《标准模式挥杆》的球员做例子,这名球员他在最后的比赛中籍籍无名,而挥杆原理标准化的巴巴沃森却夺得了冠军,这就是我们必须深思,自己找到答案的大问题,当动作在趋向“标准”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在丢失“天赋”,我们怎么来平衡这个问题,这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的,让“标准”融入到“天赋”中。麦克洛伊做到了极好的平衡,而巴巴沃森只在关键点上符合了高尔夫的挥杆原理,也就是他的挥杆天赋更多一些。在标准化的道路上,他只遵守了最重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重心转移等,他都是完美的;在挥杆的外形上,他完全保留了自己的东西,让个性成了天赋的一部分。
后续:“标准挥杆”的基本概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