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申花足球中国足球电视转播杂谈 |
分类: 足球评论 |
年初一看到朱俊终于放过申花,这应该是马年上海足球最好的消息,可以期待上海申花,马上成功!
前几天写了写几段关于我和申花对的文字,今天贴出来,作为新年的纪念。
也是我足球、电视的回忆
最近看到申花可能易主的新闻,感慨良多;再加上前段时间看到申花二十年的纪念,想想这也是我从事体育电视的时间,我起起伏伏的曲线和申花也差不多,所以感慨万千了。
申花易主这是现在最关键时刻,但是感觉谈判对申花不是很有利,人也卖光了,今天如果保级不成,申花俱乐部就一文不值,光剩下一块牌子。我乐看到绿城买落在中甲的申花,可以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也有时间准备,买好球员。等了这么多年,在等半年一年又如何。
我迷上了高尔夫之前,已经对足球伤透了心;上手高尔夫以后,足球很少关心。球赛更是一年难得看上半场球,最近偶尔看到了申花要外迁昆明的炒作,就顺着翻了翻旧闻,又看到了申花20年的纪念,感慨万千,我的脑子像个时光穿梭机,各种画面闪来闪去,好像都是瞬间发生的。
去年看过半场恒大对日本横滨第二回合的下半场,看着日本人压着恒大狂轰滥炸,看着恒大的三个外援,一个反击进一个,战术娴熟,脚法精湛,效率极高;但是,从这里我没有看到中国足球的胜利,我只看到了,老狐狸里皮的胜利,高价外援的强悍,里皮把恒大的防守做得天衣无缝,尽显大牌教练的风采。就是没有看到中国足球的进步,所以,在现在中国足球一片赞扬声中,我想说,恒大模式的成功,绝不是中国足球的成功,仅仅是许加印这个成功的商人,在足球行业的又一次成功;这个和当年王健林在甲A的成功一样,当年的万达足球队成功,也是王健林这个当时还不是很成功的成功商人在足球的成功,看看大连足球的轨迹就知道了,商人的成功有很多样,竭泽而渔是最可怕的一种。就如中国今天的JDP模式,用付出环境的代价来获得成功,最后我们收获了雾霾,大家逃无可逃。
我做体育电视的起步正好是二十年前,1994年,申花成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正式开打;上海有线体育频道也刚刚成立,我记得也是元月加盟的,那是体育频道只是一个体育小组,一共5个人,除了演播室的技术人员,其它所有的人都包含其中,当时整个有线电视台的联网数目,只有区区几万人,甚至不如上海的一些大的区级有线电视台的联网书,我们用了4、5年时间,将体育频道打造成除央5之外,全国实力最强的体育电视频道,我们那时候的广告好像要比央5还贵一些。
可以说上海有线体育频道是伴随着申花一起成长的,第一年因为刚刚开始,没有新闻,所以也没有采访。我从95年开始采访申花,第二年又转播申花的甲A联赛的比赛,我负责制作赛后谈话节目《看球评球》,节目都是直播,当时的中国节目很少是直播的,而我为了让节目的互动性更强,将节目做成了直播形态,好在当时遇到了一位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让我可以做到了,我可以想到的一切。
主场比赛,演播室我就设在体育场内,比赛结束,我都要亲自到申花的休息室里,拉人做节目的嘉宾,对球员的休息时可算是了如指掌。当时的郁知非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输球了队员都不愿参加节目,有时我只好拉住他,让他指定球员参加;有时赢球了,他高兴就硬是多加球员,因为现场的演播室很小,人多了很挤,原来安排的话筒少也是难题。所以比赛对我常常变成了输也烦恼,赢也烦恼。从记者的角度看,在当年甲A最火爆的岁月里,申花最难进的休息室,我是进的最多的,好像从96年一直《看球评球》结束,大约8年时间,后来就连执勤的警察也不拦我了。当然我也很有职业道德,从来也没有对我说过一句更衣室了发生的任何故事。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应该写点日子什么的,肯定很有人看的,当时实在太忙,精力不够,人生就是充满了遗憾。
申花在徐根宝的带领下,很快就在95年夺得了上海的首个职业化联赛的冠军,这个冠军成色十足,当年的空霸范志毅、谢晖都是一锤定音的角色,而申思常常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一剑穿心,那时的比赛激情四溢,看着也是非常过瘾。
现在中国高尔夫最职业范经纪人,彭炎炎当年与中国足球还有一段缘份,他那时是飞利浦公司负责足球赞助项目执行的负责人,因为飞利浦赞助了甲A联赛的足协杯,我们的沟通还是很多的,记得决赛是上海申花和山东泰山,球场放到了中立的南京五台山。上海最大规模的去外地看球,我想大概只此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对接的媒体太多,彭炎炎当初被人追得万般无奈的样子,现在想来还是历历在目,不过他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待遇,我还是非常感谢的。
申花走到今天实在是我最不愿看到的,现在的老板把好球员全部都卖空了,今年要靠什么打,只有天晓得。现在的总经理周军很早就认识,当年他主要是混在业余足球的圈子,而上海的业余足球最火爆的时候,我是跑得最勤,吹得最响,那时上海的体育电视是三家竞争,上海台是老牌体育,东视体育是后起之秀,而我们有线体育刚刚起步,所以,他们不做得事情,我做得最多,如三资企业足球推广,我花了大力气,最后三资企业业余足球联赛的规模很大,有线台也有很大的功劳。认知周军就是那个时候,他喜欢踢球。
记得周军刚刚跟着朱骏准备接受申花的时候,他还请我吃了一顿饭,我谈了很多青年球员的作用,分析了中国球队的基本状况,我的观点是中国足球队员的水平差别不是很大,只要在训练上找到方法,提升球队的水平不是很难,俱乐部投入不必很多,一样可以很好……现在想来当时废话说多了,最后申花成了足球培训俱乐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
前几天写了写几段关于我和申花对的文字,今天贴出来,作为新年的纪念。
也是我足球、电视的回忆
最近看到申花可能易主的新闻,感慨良多;再加上前段时间看到申花二十年的纪念,想想这也是我从事体育电视的时间,我起起伏伏的曲线和申花也差不多,所以感慨万千了。
申花易主这是现在最关键时刻,但是感觉谈判对申花不是很有利,人也卖光了,今天如果保级不成,申花俱乐部就一文不值,光剩下一块牌子。我乐看到绿城买落在中甲的申花,可以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也有时间准备,买好球员。等了这么多年,在等半年一年又如何。
我迷上了高尔夫之前,已经对足球伤透了心;上手高尔夫以后,足球很少关心。球赛更是一年难得看上半场球,最近偶尔看到了申花要外迁昆明的炒作,就顺着翻了翻旧闻,又看到了申花20年的纪念,感慨万千,我的脑子像个时光穿梭机,各种画面闪来闪去,好像都是瞬间发生的。
去年看过半场恒大对日本横滨第二回合的下半场,看着日本人压着恒大狂轰滥炸,看着恒大的三个外援,一个反击进一个,战术娴熟,脚法精湛,效率极高;但是,从这里我没有看到中国足球的胜利,我只看到了,老狐狸里皮的胜利,高价外援的强悍,里皮把恒大的防守做得天衣无缝,尽显大牌教练的风采。就是没有看到中国足球的进步,所以,在现在中国足球一片赞扬声中,我想说,恒大模式的成功,绝不是中国足球的成功,仅仅是许加印这个成功的商人,在足球行业的又一次成功;这个和当年王健林在甲A的成功一样,当年的万达足球队成功,也是王健林这个当时还不是很成功的成功商人在足球的成功,看看大连足球的轨迹就知道了,商人的成功有很多样,竭泽而渔是最可怕的一种。就如中国今天的JDP模式,用付出环境的代价来获得成功,最后我们收获了雾霾,大家逃无可逃。
我做体育电视的起步正好是二十年前,1994年,申花成立,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正式开打;上海有线体育频道也刚刚成立,我记得也是元月加盟的,那是体育频道只是一个体育小组,一共5个人,除了演播室的技术人员,其它所有的人都包含其中,当时整个有线电视台的联网数目,只有区区几万人,甚至不如上海的一些大的区级有线电视台的联网书,我们用了4、5年时间,将体育频道打造成除央5之外,全国实力最强的体育电视频道,我们那时候的广告好像要比央5还贵一些。
可以说上海有线体育频道是伴随着申花一起成长的,第一年因为刚刚开始,没有新闻,所以也没有采访。我从95年开始采访申花,第二年又转播申花的甲A联赛的比赛,我负责制作赛后谈话节目《看球评球》,节目都是直播,当时的中国节目很少是直播的,而我为了让节目的互动性更强,将节目做成了直播形态,好在当时遇到了一位有魄力有远见的领导,让我可以做到了,我可以想到的一切。
主场比赛,演播室我就设在体育场内,比赛结束,我都要亲自到申花的休息室里,拉人做节目的嘉宾,对球员的休息时可算是了如指掌。当时的郁知非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人,输球了队员都不愿参加节目,有时我只好拉住他,让他指定球员参加;有时赢球了,他高兴就硬是多加球员,因为现场的演播室很小,人多了很挤,原来安排的话筒少也是难题。所以比赛对我常常变成了输也烦恼,赢也烦恼。从记者的角度看,在当年甲A最火爆的岁月里,申花最难进的休息室,我是进的最多的,好像从96年一直《看球评球》结束,大约8年时间,后来就连执勤的警察也不拦我了。当然我也很有职业道德,从来也没有对我说过一句更衣室了发生的任何故事。现在想想有点后悔,应该写点日子什么的,肯定很有人看的,当时实在太忙,精力不够,人生就是充满了遗憾。
申花在徐根宝的带领下,很快就在95年夺得了上海的首个职业化联赛的冠军,这个冠军成色十足,当年的空霸范志毅、谢晖都是一锤定音的角色,而申思常常在比赛的最后阶段,一剑穿心,那时的比赛激情四溢,看着也是非常过瘾。
现在中国高尔夫最职业范经纪人,彭炎炎当年与中国足球还有一段缘份,他那时是飞利浦公司负责足球赞助项目执行的负责人,因为飞利浦赞助了甲A联赛的足协杯,我们的沟通还是很多的,记得决赛是上海申花和山东泰山,球场放到了中立的南京五台山。上海最大规模的去外地看球,我想大概只此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也许对接的媒体太多,彭炎炎当初被人追得万般无奈的样子,现在想来还是历历在目,不过他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待遇,我还是非常感谢的。
申花走到今天实在是我最不愿看到的,现在的老板把好球员全部都卖空了,今年要靠什么打,只有天晓得。现在的总经理周军很早就认识,当年他主要是混在业余足球的圈子,而上海的业余足球最火爆的时候,我是跑得最勤,吹得最响,那时上海的体育电视是三家竞争,上海台是老牌体育,东视体育是后起之秀,而我们有线体育刚刚起步,所以,他们不做得事情,我做得最多,如三资企业足球推广,我花了大力气,最后三资企业业余足球联赛的规模很大,有线台也有很大的功劳。认知周军就是那个时候,他喜欢踢球。
记得周军刚刚跟着朱骏准备接受申花的时候,他还请我吃了一顿饭,我谈了很多青年球员的作用,分析了中国球队的基本状况,我的观点是中国足球队员的水平差别不是很大,只要在训练上找到方法,提升球队的水平不是很难,俱乐部投入不必很多,一样可以很好……现在想来当时废话说多了,最后申花成了足球培训俱乐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