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学者如何选杆的思路探讨

(2011-05-17 10:48:51)
标签:

杂谈

分类: 菜鸟宝典

初学者如何选杆的思路探讨

 

   初学者选杆是一件非常纠结的事情,刚开始可能有人说“一支七铁打天下”的故事,就是先练7号铁,练好了全挥杆再去短杆、推杆等。

当初学者真的踏进练习场只要是咨询球杆的,一定引来热潮,各种推荐都有,像前面一支杆的说法,还有只需半套杆的说法,或者从全新套杆到二手杆、配置球杆、定制球杆,甚至还有劝用假杆的不一而足,球具店里的品牌花样繁多,眼花撩软看不过来,实在难以下决心指定谁来陪你度过以后的那些美妙的高尔夫时间;等到你打了一段时间以后,成绩刚有起色,又有人来忽悠,让你换用铁杆身,甚至职业款的刀背杆,你换是不换?

太多的建议,是不是都错了,我觉得不是,大多数都有道理,没有道理,不可能流传下来,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其实还是在个人的内心,你有什么需要,才去匹配球杆。

只有明确了一个人的内心需求,选杆的策略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我还是把打球的人分为,享受高尔夫,与追求成绩两大类。

享受高尔夫的没有必要在练习场“折磨自己”,所以选杆一定是终身碳素杆身,只不过开始软一点,然后硬一点,如果实在没有追求,那就越软越好;如果上了一点年纪,比如已经五十多岁开始学球,不仅要将碳杆进行到底,在动作上也需要转身少一点,转肩多一点的打法,如果六十多了,直接用手打得了,甚至选用女杆,越软越轻越好。

还有一类人,雄心勃勃,脑子里充满的幻想,单差高手、业余比赛冠军、业巡赛、职业赛也是永不满足的愿望,这样的球员选杆就显得非常重要。

 

快乐高尔夫

起步都是一样,用较软碳杆过渡,最好的完整的品牌套杆,这样可以熟悉每支球杆的特性,为以后的手感提供最好的基础感觉,如果练得勤快,应该不超过半年就要换杆;但是这时候最关键,意见肯定也非常多,一般换铁杆都没有异议,但是,换刀背还是半刀背,铁杆是用轻钢的还是用S300的硬杆身,或者直接定制球杆,几乎是就是一念之差,听谁的?

 

职业高尔夫

初学者目标如老詹这样明确,想要尝尝职业赛的味道,一定是换刀背杆,重点好(青少年在不此列)。换了球杆以后肯定不好打,但是,这是技术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刀背杆的甜点小,对于动作的要求高,核心动作不对就大不好球,也没有距离,然而一旦打中甜点,动作又是非常正确,这种反馈极其诱惑人,让你难以忘怀,要了还想要。铁杆身重一点,需要你的动作非常发力,才能打好球,在学球的初级阶段,放松了打是大忌,这时候一放松,职业生涯完蛋了,因为任何打远都需要发力,不打远怎么打比赛,职业比赛其实只比两样,一号木和推杆,打得远才有竞争力,推得好才能得冠军,放弃发力就是放弃距离,放弃距离就是放弃争冠的努力。

在塑造动作的阶段,这种刀背的重型铁杆,会让你的错误放大很多倍,距离缩短很多,可一旦练成,甜蜜无比。

使用这种球杆需要你拥有正确的用身体打球的习惯,用手打不好这种杆,但是,练习用身体打球的方法,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个是好教练,一个是大量练习,缺一不可,所以很多么有好教练或者不愿花很多时间练习的人,用过以后都有放弃了。

如果初学者能够将这套重型的刀背铁杆打出距离,也能够用身体打球了,动作也开始稳定了,这时候就可以去定制一套适合自身特点、自我追求的球杆,因为动作有所定型,这时候在工房所测得的数据也比较准确,如果够水准,球杆稍轻、软一些,立即涨距离,很美的事情,再花一些时间熟悉球杆、稳定动作,就可以上赛场,追求成绩了。

这里特别提一下,有关青少年的选杆思路,中国现在有很多青少年在学球,选杆是大问题,很多都是在用成人杆代替,而且还是一用好几年。

青少年除了是培养素质教育的目的,如果是为了长大后准备走职业道路的,一定是定制球杆,为青少年的特定身高、力量定制球杆,如果身体发育迅速,最好一年换一套,球杆的品牌不一定计较,但是球杆的长度、分量一定要慎之又慎,不适合的球杆会养成孩子不合适的动作,长大以后麻烦大了。中国的很多家长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如中国应试教育盛行都是这一指导思想的恶果,其实,青少年学球,最重要的是规范动作,成绩再其次,成绩最大的作用只是提高孩子的兴趣,给家长带来面子,仅此而已。很多家长会说,我孩子用成人杆,成绩还不错啊,动作也还可以,但是结果是这样的吗?

高尔夫的问题大多数需要整体考量,动作又柔韧性相联系,孩提时候,身体的柔韧性最好,动作不适合,利用柔韧性可以弥补,但是,长大以后,一旦身体开始僵硬,这种补偿动作就可能做不出来,苦练很多年的动作就必须推倒重来,如果熬不过那就只有退出竞争的行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