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梦想的价值

标签:
转载 |
每个人都有关于未来的梦想。
大学刚毕业的我,为了能够尽快适应教学工作,购买了当时所有有关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杂志,对其中所有的文章都进行研读,学习这些优秀的教师对课程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努力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在阅读这些作者的文章时,我就产生了一个梦想,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够在正式出版的杂志上发表文章。为此,我做了多方面的努力,阅读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教学方面的书籍,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加强对课堂教学中各种现象的记录和分析,从中找寻问题或改进的突破口;尝试将自己的思考书写下来,经过整理之后写成正式的文稿投机给杂志的编辑部。在上世纪80年代,投寄给杂志社的文稿需要通过稿纸誊写出来,为了防止丢失和杂志社不退回,至少有誊写两遍,是一件比较辛苦的活儿,我为此做了很多努力。
当时的专业杂志很少,而且很多还是双月刊,要想在其上发表一篇文章是很困难的。我坚持不断地写,对自我感觉还算满意的文稿就认真誊抄寄送出去,就这样一年年地积累,写出来的文稿叠放在一起有厚厚的一大摞。终于,在我工作的第八个年头,我的第一篇文章见刊了,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每年都能在各类杂志上发表3-4篇文章。
写书,是比写文章更加困难的事情,原本也觉得是可望而不可及的。1994年的暑期,我去参加一个全国性的物理学术会议,会议的间歇,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就物理教学方面的现状进行交流,大家都觉得高三复习课的组织和实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有较为规范的要求和指导。说着说着,就有了一个梦想,希望能够出版一本书,帮助老师们来理顺教学思路,把握教学重点,提升教学效益。于是,大家就将目光聚焦在了我的身上,希望我能牵头,实现这个梦想。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疯狂的梦想,但为什么不去试一试呢?学术会议结束之后,我就去找一位在出版方面很有经验也有资源的老领导,告诉他我们的这个梦想,希望他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他很爽快地答应,并联系了出版社,这下子压力全都汇聚到了我的身上。我构思了写作的主题和每一部分的具体任务,并认领了大部分的任务,将剩余的部分交给另外两位老师去完成。大家写好之后由我负责统稿,以保持各部分的写作风格一致。物理学科的文章和书籍最多的是图,各种各样的图,当时制图的方式是在硫酸纸上绘制,只要画错一点,整个图就报废了。这本书几百幅图片全都是一笔一划地画出来的,图中的相关标识,能够用电脑打印出来的符号,就打印好贴上去,无法打印的也由我手写上去……就这样折腾了大半年,在保证教学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熬了无数个夜晚,终于完成了《物理试题的分析与研究》一书。这本书正式出版后,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有些学校还将此书作为高三复习课的重点参考书,老师和学生人手一本,师生都很受益。
人是需要有梦想的,追求梦想的过程,就是让自己脱胎换骨自我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进一步理解梦想的价值。
黑格尔的辩证法常被人们简化为“正反合的辩证法”,虽然黑格尔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描述过。“正反合”指的是有某个正题A,又有某个反题非A,A和非A是矛盾的,但又自圆其说的两者都为真。最后就会出现B,它把A和非A的片面真理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具体的真理。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黑格尔为“正反合”逻辑打了如下的比方:一颗麦粒,开始只是麦粒(正),但它实际上已包含了突破自己、否定自己的因素,这就是要长成麦苗。当它真的长成麦苗时,就不再是麦粒了,而是达到了麦粒的对立面(反)。麦苗最后还会成熟结种产生新麦粒。新麦粒不是麦苗,也不同于原来的麦粒,而是两者综合的产物(合)。根据这样的比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长、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识,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是在“正→反→合”的辩证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的。从种子到果实再到种子,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对事物新的认识和理解。
还是回到梦想这个话题上来。我们的祖先原来都是住在山洞里的,有人产生了让生活更加好一点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们发明了窝棚。当很多的人逐渐住进窝棚的时候,有人又觉得窝棚在遮风避雨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又有了进一步改进居住条件的梦想,于是又创造出了瓦房。又过了一段时间,宫阙和城市出现了;再到后来,又有了城市中的公寓和摩天大楼……人类居住环境的演变,同样是遵循着黑格尔的辩证法呢。从最初原始人山洞居住的现实条件(正)开始,在梦想的驱动下,有了窝棚(反)这个新的居住环境,并随着很多人对窝棚居住环境的认可而达到了(合)的状态。随后,又有了新的梦想和追求,并催生了人类居住环境的一次次的改善。
在习惯于居住在山洞里的原始时代,第一个梦想出窝棚的人,是怎样的一种存在?那些把瓦房、宫殿、公寓这些当时不存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人,全是梦想家。梦想有两类情况:一类是对这是世间尚未出现的事物的构想,这样的梦想如果要是能变成现实,往往具有开创性,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另一类是对自己没有但世间已经存在的事物的追求,这样的梦想对促使个人的进步和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
当时安心居住在山洞里的人,肯定是那些接受现实的人,他们长期就这样生活着,没有觉得有什么不方便或者不舒服的。而那些不安于现状,对未来有着更对的期许、有梦想的人,却常被世人看作是不安定分子,还经常被教训说要“现实一点,不要总是奇思幻想”。其实,这些有梦想的人才是更加看清现实的人。
每个人,每个民族和社会,都应该拥抱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