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躺在床上想:之前在那房子想过这房子要选择什么样的人做它的下一位主人呢。如今很明了了。户主虽是那位27岁的儿子,决定买房和实际买房的其实是那位爸爸,所以,房子选择的实际上是那位爸爸了。这两年几十至百次的人看房,还价的不还价的,因为价格没买没卖的也十来个。约谈那天赶上表姐过来不方便住在家里,便带上证件预定酒店。本以为随便约谈一下,哪只掏出证件就签约了,啥事都刚刚好似的。后面听说那位爸爸的哥哥及侄子侄媳住在旁边的小区,他希望自己与兄弟近一点也希望下一辈们近一点,他是真喜欢那房子,性格也爽快,所以才能头一天看房第二天就决定买了。大概,房子也是在等着他的吧。再想想自己买它的过程,同样是缘分使然。自己当初买房的初衷是什么呢?某些事,到底是巧合还是别的呢?某种相似的东西清晰着呢。
墙上18年家庭会议商定的由大宝做的家规,却是忘记揭下来了。早也想着要把“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里的“不”字改成“也”的,一直也没改,就那样的留着了。很盛行的一句话,也渐感不妥。该有个前提的:很小的小孩,很老的老人或特殊人员。大部分的成年人,即便在家也是需要讲理才行的吧。若一个家,有一位不讲理的身体及智商都正常的成年人,这个家的安生该是有难度了。倘若仔细去分析,其不讲理的背后总会存在着某些不容易被看见的理由。小学,初高中,大学及各种场合教的难道不是一个“理”字?可为啥在家就只讲爱不讲理了呢?理都不讲了还能讲爱?我曾经也拿来主义似的生搬硬套,结果显然没那么理想。作为一个成年的正常人,在家里怎又能不讲理呢。任何场合,若一方不讲理,另一方必然受委屈。这种鸡汤,能随随便便往自己或他人身上套么?
大宝3月9号那天傍晚发来的抖音视频是:我读书很厉害,但我去医院不知道流程、社保医保该怎么用。老师知道我的薄弱学科,家人清楚我的成绩排名,但从没有人教会我友谊破裂、家庭不和睦、感情受挫等该怎么办。现在真的很奇怪,学生生病了不去担心自己的身体,反而要去想落下了多少课。中国人一辈子都在考试,却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三节课:性教育,爱教育,死亡教育。这三种教育分别对应了,人是身体、灵魂,已经存在的价值。说实话,我直到现在都分不清楚阴历阳历,搞不懂斤两尺寸,更不知道东南西北怎么去判断,甚至就连乘坐高铁都要查看教程。我们缺乏自由的思想,从小到大听过最多的夸奖就是“听话”。未来的梦想就是考上大学,考公考研,然而毕业后的我,看着几千人的竞争和个位数的工作岗位,突然想起十年前在地理试卷上写下的答案“此地的优势是拥有廉洁且丰富的劳动力”。
初一看,我以为他在表示家庭不和睦和对他教育缺失的不满,再多看了两遍后,以我是视角来看,这里面的很多内容他不在此列。他比我会做饭,比家里人情商高,自己会去医院,能独自去旅行等,我们也没有把“听话”挂在嘴边。。。不明白很少转发视频的他为啥要把这个转发给我,于是我问他“迷茫了吗?”,他说“没有,觉得说的挺好就发给你看看”。然后,我说“有些问题我也在寻找答案”,并告诉他,有些暂时未有答案的问题,先放一放,说不定以后就有了呢。那个时候,你们的下一代就不会有类似问题了。
曾经和GX聊过某些话题,他说“某些问题是时代造成的,是没办法避免的”。的确,我也这么认为。所以,事关大宝、家里的事情,我总一次再一次的想往前挪动一点。
那房子里的曾经的我及我的家人也好,今后的那位爸爸、户主及其他的家人也好,希望都能是既讲爱也讲理的吧。那样的家,才能有持续长久的温度可言。
又记起“着力即差”几个字来。没用过力的人能有这样的体会吗?工作也好,生活也罢,小家大家国家也一样,总有些地方需要用些力气,需要有人用尽全力去支撑,否则何以为家、何以为人?否则,人生这场大戏怎能玩得下去,怎会有趣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