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心理学部分)
(2019-10-21 17:49: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教学 |
四、中学生学习心理
1.
(1)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2.
(1)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3.
(1)
(2)
(3)
(4)
(5)
(6)
4.
(1)
(2)
(3)
(4)
(5)
(6)
5.
(1)
(2)
(3)
6.
(1)
(2)
(3)
(4)
(5)
7.
(1)
(2)
(3)
(4)
(5)
8.
(1)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 影响都是相互的。
(2)
所谓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
(3)
9.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0.
(1)
(2)
(3)
11.
(1)
(2)
(3)
(4)
12.
(1)
(2)
(3)
(4)
13.
(1)
(2)
(3)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 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14.
(1)
(2)
(3)
(4)
15.
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即信息加工的策略。包括复 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第二类是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即对信息加工过程 进行调控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 习过程。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第三类是资源管理策略,是指有效地管理和利用环境和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五、中学生发展心理
1.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
年龄是0~2岁,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
年龄是2~7岁,此阶段的特征有: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等。
(3)
年龄是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
年龄是11~16岁,此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喻,能作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
(1)
(2)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
(1)
(2)
(3)
(4)
(5)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4.
(1)
(2)
(3)
(4)
(5)
5.
(1)
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2)
人格具有稳定性。在行为中偶然发生的、一时性的心理特性,不能称为人格。正如 俗话所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3)
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就 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否则就会使人发生心理冲突,产生各种生活适应困难,甚至出现 “分裂人格”。
(4)
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
6.
(1)
(2)
(3)
(4)
(5)
7.
(1)
(2)
(3)
(4)
(5)
(6)
(7)
(8)
8.
(1)过渡性
中学生处于从儿童期向青年期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少年期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 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青年初期则是一个逐步趋于成熟的时期,是独立地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
(2)闭锁性
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上会出现闭锁性,即出现隐秘的心理特征。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秘密,许多自己的事有意回避父母与师长,有了自己的心事,但不轻易告诉 别人。
(3)社会性
中学阶段是理想、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品德发展的重要阶段。良 好的品德或不良品德都在中学阶段形成并获得初步成熟。
(4)动荡性
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敏感,容易偏激,容易摇摆。他们往往把坚定与执拗,勇敢与蛮干、冒险混同起来。他们精力充沛,能力也在发展,但性格未最后定型。
六、中学生心理辅导
1.
(1)
(2)
2.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 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 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3.
(1)
(2)
(3)
(4)
(5)
(6)
七、中学德育
1.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四种基本心理成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1)
(2)
(3)
(4)
2.
(1)
(2)
(3)
(4)
(5)
3.
儿童的道德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
(2)
(3)
(4)
4.
(1)
(2)
(3)
5.
(1)
(2)
(3)
(4)
6.
(1)
(2)
(3)
(4)
7.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8.
(1)
(2)
(3)
9.
(1)
(2)
(3)
(4)
(5)
(6)
10.
(1)
(2)
(3)
11.
(1)
(2)
(3)
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12.
(1)
(2)
(3)
八、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1.
(1)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 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 个体自身要求。
(2)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 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 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尚未形成。
(3)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多数学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 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须外在监督,已能自己管理和教育自己。同学之间团结友爱, 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2.
(1)
(2)
(3)
(4)
3.
(1)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 规范。
(3)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 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 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4.
(1)
(2)
(3)
5.
(1)
(2)
(3)
(4)
(5)
6.
教师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关注的问题不同,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教师在不同 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可能会把大量的时间花 在如何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上。
(2)
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总是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时间的 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境有关的问题。
(3)
在此阶段教师将更多地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7.
(1)
(2)
(3)
(4)
(5)
8.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