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简答题(教育学部分)

(2019-10-21 17:39:53)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教学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1. 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1)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 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 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1)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3)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2.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4)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5)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1)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基本、主要途径)。

(2)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3)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4) 完成年青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3. 简述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 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 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2)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3)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

(5) 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1) 社会依据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

(2) 人的依据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3) 学制本身的依据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7.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 义务教育年限延长。

(2)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

(3) 高等教育大众化。

(4)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8. 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

(2)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4)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9.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 人们的教育思想。

(4)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中学课程

1. 简述活动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1) 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 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3) 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2.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观点。

主张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

3. 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4. 简述课程内容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内容的设计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个层次。

(1) 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安排。

(2)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和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国家管理评价课程的基础。

(3) 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5. 简述教材设计的一般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2) 完整性原则。

(3) 适切性原则。

6.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 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 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 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7. 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评价观。

(1) 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

(2) 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3) 评价内容综合化。

(4) 评价标准分层化。

(5) 评价方式多样化。

(6) 评价主体多元化。

(7) 关注发展过程。

、中学教学

1.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 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4.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 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 课外辅导。

(5) 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5. 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 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 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6.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要求:

(1)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发扬教学民主。

7. 简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贯彻要求:

(1)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 简述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是指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贯彻要求:

(1) 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3) 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例和录像。

(4)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9.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含义:直观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形象地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 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要求:

(1)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3)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4)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0. 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 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 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 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 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 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11. 简述教学评价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 发展性原则。

(3) 整体性原则。

(4) 指导性原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