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彰显敦煌文献的重要价值和独特魅力,天津博物馆于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推出了“鸣沙遗墨──天津博物馆藏敦煌文献特展”。此次展览的展品类别包含敦煌文献、玉器、青铜器、陶器、邮票、图书资料等,共计70余件(套)。展出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1件。展览分为“序·要津”“遗珍”“融汇”“书写”“人间”五个单元。在展出的35件敦煌文献中,有14件是首次展出,另有5件为时隔三十多年再次同观众见面。此次展览是天津地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馆藏敦煌文献特展,津城市民争相一睹敦煌文化的迷人风采。
提起敦煌,人们自然会想到著名作家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书中两篇《道士塔》《莫高窟》文章表达了对莫高窟的赞美和对王道士在文物保护方面失误的痛斥;也会想到20世纪40年代初国画大师张大千到莫高窟进行实地考察,并且临摹了二百多幅壁画,后来在兰州、成都、重庆等地举办了“张大千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名扬海内外。敦煌的历史,悠久而灿烂。“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东汉应劭解释“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历来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及阳关即坐落于此。敦煌石窟是世界上连续营造时间最长、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宝库。以莫高窟为代表的敦煌艺术,是世界艺术的宝库,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敦煌石窟和敦煌藏经洞文献博大精深的内涵和无与伦比的价值,不仅受到中国学界极大重视,而且吸引众多外国学者竞相研究,遂在20世纪形成一门国际性显学“敦煌学”,在世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大放光芒,使灿烂的中华文明在全球传扬。
深处内陆的敦煌与濒临海洋的天津虽然远隔五千里,但在文化艺术上却有着紧密的联系。天津地毯世界闻名,产品中即有“敦煌式”地毯。20世纪80年代天津起士林食品厂生产的“飞天”太妃糖,糖纸上的“飞天”图案即采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笔者存有这种糖纸的小图版和大图版。在20世纪50年代天津新中央戏院、黄河戏院等多家戏院的戏票上,也印有“飞天”图案。敦煌“飞天”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是敦煌艺术的标志。十几年前,应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隶属于酒泉市)宣传文化部门邀请,笔者曾随天津市新闻文化代表团赴敦煌考察访问一周,真切地感受到敦煌与天津之间存在着很多文化渊源。
曾经在2008年7月至10月,由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天津市文物局、天津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等单位主办的“丝路放歌
情系奥运——2008天津敦煌艺术大展”在天津博物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敦煌石窟原大复制洞窟6个、敦煌石窟彩塑10尊、敦煌石窟壁画临本50幅、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20件、绢画临本10幅、敦煌石窟出土文物20件、1942年张大千先生及弟子临摹敦煌石窟壁画原稿件10幅、珍贵历史文献照片69幅。其中大部分展品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向世人充分展示了敦煌艺术的精华。
2008年天津敦煌艺术大展在文物选择方面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尽管是从敦煌引进的外展,但却结合了天津本土的收藏特色,充分发挥了天津博物馆馆藏优势,让离开敦煌百年的珍贵文物“回归”敦煌。众所周知,20世纪初敦煌文献惨遭劫难,直到1909年清政府正式下令将所剩无几的敦煌文献解送赴京,而天津由于在近代史上的特殊地位,成为散佚敦煌文献的重要集散地之一,与敦煌文献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几经辗转,由天津大收藏家周叔弢先生于1981年将家中所藏三百多卷敦煌文献全部捐献给天津市艺术博物馆(今天津博物馆),从而使天津博物馆敦煌文献的收藏成为仅次于国家图书馆和甘肃敦煌研究院的国内第三大敦煌文献收藏机构。此次展览为了完整地向观众展示藏经洞的文物价值与发现被盗的历史,天津博物馆从馆藏敦煌文献中甄选了最好的藏经洞文献进行展示。
作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敦煌艺术也是中国邮票的重要题材。1952年,邮电部发行了《伟大的祖国(第一组)·敦煌壁画邮票》,共四枚,分别为“狩猎·魏”“供养人·唐”“飞天·隋”“乘虎天人·唐”。1953年,邮电部发行《伟大的祖国(第三组)》系列特种邮票,包括敦煌石窟壁画主题邮票一套四枚。1983年,邮电部发行《世界通信年》纪念邮票一枚,票面图案为一组环绕地球、手持信件的敦煌“飞天”形象。从1987年至1996年,邮政部门先后发行了六组敦煌石窟壁画主题系列特种邮票,均为一套四枚。2020年,中国邮政发行了《莫高窟》特种邮票,一套四枚,小型张一枚。《莫高窟》邮票包括释迦禅定像、影塑飞天、菩萨、中心柱造像,小型张为释迦佛一尊。这套邮票的设计着力表现莫高窟厚重的历史文化韵味,达到了庄重大气、鲜明艳丽的视觉效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