沽水巡邮(37)
东海西海结扇缘
罗文华
为庆祝《中老年时报》创刊30周年,时报联合百年劝业博物馆近日在坐落在天津劝业场内的该馆举办“一带一路结扇缘——精品西洋扇收藏展”,吸引了众多参观者。展出的精品西洋扇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工匠精心制作后远销海外,历经百年又由收藏家多年苦心搜寻而汇集成展。通过观展,可以了解到这些精美西洋扇所蕴含的精湛制作技艺,以及丰富多彩的近代中外商贸历史文化,很有意义。
笔者喜欢和研究扇文化有年,2006年曾在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扇面趣谈》一书,以中国博大丰厚的扇文化为依托,以古今名家精彩纷呈的扇面佳作为线索,介绍了明代以来一百位著名美术家、书法家、篆刻家、文学家、学问家、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戏剧家、收藏家和制扇工艺家创作的题材丰富、技艺高巧、情趣盎然、意境深远的扇面作品,同时穿插讲述扇面内外一些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让读者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熏陶之余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并且能够对喜欢玩赏和收藏名人字画及扇面的读者产生实际的指导或参考作用。《名家扇面趣谈》与“精品西洋扇收藏展”一书一展旨趣相同,而笔者与该展览策展人姜维群先生也是多年的“扇友”,从扇面书画的艺术品位,到扇面、扇骨选材及工艺,再到成扇的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都是长期以来我们经常共同探讨的话题。
清末天津张焘在《津门杂记》中言:“广州通海最早,得洋气在先。”广州是明清时期华南沿海重要的外贸港口,被称为“独口”,意即唯一的对外通道。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收复台湾,东南沿海逐步安定,广州对外贸易恢复,荷、英、法等国开始绕开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直接到广州贸易,瓷器、丝绸、漆器、银制品等得以大量出口。此时,专为欧洲人制作的西洋扇也完成了华丽的转身,而且在广州形成了工艺品生产流通的一条龙。那时广州有“十三行”,是规模庞大的中国工艺品制作集散基地,在那里“中国人力图用自己不熟悉的原料按西方式样作画”,但已然保持天生的中国风格,被称为“欧洲标准的中国艺术”,出口的西洋扇即是典型中的典型。曾在英伦深入考察艺术品市场的姜维群先生认为,中国工匠以东方智慧制作西洋扇,这种结合既满足了西方的审美,又保持了东方的风格,让人叹服,堪称经典。这也令人想起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序中说过的一句名言:“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即是说无论东西南北,全世界在心理上都有一致性和共同性。
近代以来,天津收藏、鉴赏扇面及成扇之风日盛,曾经多次举办大型扇面展览。1933年6月,中国女子图画刺绣研究社和撷芳画社在距天津劝业场不远的永安饭店举办扇面展览会。展览系慈善性质,各界踊跃参加,共襄善举,开展三日已售出一百数十件。著名书法家华世奎等亦将多件所书扇面捐展助赈。同年9月,天津市立美术馆鉴于当时各处灾况奇重,特发起扇面助捐展览会,征集各界名家扇面作品五百余件,绅商名流到场参观选购者十分踊跃。1934年9月,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第二届扇面展览会,搜集个人收藏的故旧折扇、团扇三百余件。此外,还有静海李亚唐收藏的当时知名书画家创作的折扇三百件参展,展品配有樟木盒,每盒八柄,颇为壮观。20世纪40年代,在永安饭店等处举办的名家书画展中,仍常有扇面和成扇参展,很受收藏者欢迎。
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发行过扇题材邮票,以亚洲和欧洲国家为多。扇题材邮票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各种扇形邮票,属于异形邮票;一类是表现扇文化、扇历史的邮票。扇形邮票,可以《二十四节气》邮票为代表。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邮政历时五年推出的《二十四节气》邮票,以其系列邮票加特殊版式小全张(圆形大全套)的发行模式、扇形排列的创新设计,在中国邮票发行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二十四节气》系列邮票是中国邮政发行的首个扇形系列邮票,全套邮票共24枚,分春、夏、秋、冬四组发行,每组六枚邮票均采用相同的扇形规格连印,由此,不仅形成每枚邮票的小扇形,而且每组六枚邮票连印整体上又形成一个大扇形,这种扇形票形的安排,不仅是一次邮票印制技术的创意,同时也是一次邮票审美视角的创新。邮票画面以物候、民俗、农事内容为对象,表现出季节轮换中各个季节的变化,反映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传承而来的智慧与魅力。
表现扇文化、扇历史的邮票,著名的有中国邮政2015年发行的《挥扇仕女图》特种邮票,一套三枚,画面活灵活现地展现了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唐代著名宫廷画家周昉的代表作《挥扇仕女图》。此外,我在天津集邮市场还买到过韩国、日本、泰国等国家发行的一些扇题材邮票,可以看出它们既有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面,也显示出各自民族的艺术风格。
加载中,请稍候......